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0 12:36:36 收藏本文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乞巧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 ……此处隐藏23223个字……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