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7 12:16:01 收藏本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指导理解、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在3月12号这一天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3捆小树、每捆有20棵、每车装500棵。

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3)用画数线的方法;

(4)一个20是20,俩个20是40,三个20是60。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 ……此处隐藏1256个字……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习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习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练习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创设“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标精神,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思。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最繁华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因此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挂图、学具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只有及个别是流动人口,每人手中具备一套学具。三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加上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加上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使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计算主面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具备解读情境中所隐含意思的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学会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