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儿童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习《阳光》、《太阳》两首童诗,体会诗歌语言特点,仿写《太阳》一诗。
2、学习《夕阳》、《为天量身高》和《标点符号》三首童诗,体会诗人的奇思妙想,指导学生写一首想象诗。
3、让学生体会到:想成为小诗人要拥有一颗爱心,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拥有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脑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阳光》和《太阳》两首诗,仿写《太阳》一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孙老师想成为魔术师,在课堂上把你们每个人变成小诗人,你们愿意吗?怎么成为小诗人呢?我们先来看看人家诗人写的儿童诗。
二、学习林武宪的《阳光》
1、读熟《阳光》
2、品味《阳光》
(1)、为什么说“爬着”、“笑着”、“流着”、“亮着”?
(2)、“流着”能否改为更恰当的词呢?
3、仿说《阳光》
(1)阳光在树上________,
(2)阳光在路上________,
三、学习梁上泉《太阳》
1、齐读《太阳》
2、品味《太阳》:你认为什么地方写得好?
< ……此处隐藏15651个字……>1、怎么就能变成小诗人呢?要有“三个一”:(1)、拥有一颗爱心(2)、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3)、拥有一个奇思妙想的大脑
2、练习写一首想象诗:
1、以“月亮”为题指导学生拓展想象。(像宝宝、妈妈、银盘、宫殿、食品、水果等等)
2、提示:自然界风月雷电,花草树木,雨点云朵,小动物以及我们身边的课桌文具等一切皆可入诗。
儿童诗教学设计14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儿童歌曲。( 推荐曲目:《小白船》《 春天在哪里》)
2师导:童年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明快的歌;童年是一个梦,一个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梦;童年是一首诗,诗中飘荡着快乐和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儿童诗两首》,走进童年,感受童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诗并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
(三)交流读诗感受。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诗。
2交流读诗感受及对诗歌的理解。(可结合诗歌朗诵来谈)
第一首诗《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的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撷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并完成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说说怎样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3指名试读并评价。
4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5再读课文。
(个人读 ,齐读。小组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 )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它们分别是( )和(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亲近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其实,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能说说你的童年吗?或者读一首有关童年的诗歌,或唱一首有关童年的歌曲也可以。
(六)课堂练习
仿写儿童诗。
(七)作业 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一)我想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美好的愿望
眼睛-------装在风筝 奇特的想象
自己-------种在土地上
(二)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溪边 美好快乐的生活
江上
儿童诗教学设计15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标》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据此,我在教学完第一单元描写春天景物的课文后,设计了以春雨为主线的儿童诗歌创作。教学中我将自己收集到的雨中景物做成动态画面的课件,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产生创作诗歌的欲望,让学生感觉诗歌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正确使用语句,创作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体验儿童诗的创作过程,共同交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对儿童诗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创作的信心,初步培养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抒发真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激发孩子对儿童诗的创作热情和热爱。
(2)通过想象力的训练,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四、难点:
(1)建立学生创作的信心
(2)自主选择,创作儿童诗
(3)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具有美感,充满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扩散思维。
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做什么?
师:我平时喜欢猜谜语,谁来出个谜语给我猜猜。
师:我也要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这是什么?放下雨课件
(设计意图:一上课,以猜谜语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接近学生与雨的距离,使学生融入雨的意境欣赏诗歌,培养语感。)
(二)、欣赏诗歌,模仿写诗
1、雨还会落到哪里呢?
2、问: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春雨的声音有哪些呢?
3、放课件文字:滴沥、滴沥、沙沙沙、丁零当啷、淅沥沥、滴答滴答。
4、你能把刚才仿佛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
师评:你们已经有点像小诗人了。
5、放课件诗歌:下雨啦
下雨啦
“滴滴答,”下雨啦,“淅沥沥,”下雨啦,
麦苗说:“下吧,下吧,桃树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我要开花。”
下雨啦
“噼噼啪”下雨了,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说话。”
分别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讲述三首诗的写法,
6、让学生仿照三首诗的写法,当当小诗人,完成下面的填空。放文字放课件:下雨啦
“滴答滴答,”
下雨啦!
说:“下吧,下吧,我要。”
(通过让学生说雨声词,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但如果就此结束,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这时,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仿写诗歌,让学生从仿到创,领悟写儿童诗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写诗其实很简单,为后面创作儿童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尝试创作,抒发诗情
你们想不想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自由作诗呢?
老师总结怎样写诗:写诗就是把传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动物、植物或者是人物,展开想象,想象成会说话,有动作、有感情,再把自己想到的一行行、分行写下来,然后加上题目和恰当的标点符号,就是一首儿童诗了。当然,要写好儿童诗,还要大量的阅读优秀的儿童诗,多观察大自然,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写起儿童诗来就得心应手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写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其实写诗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写诗的兴趣;然后再告诉学生要真正写好儿童诗,还要多读优秀的诗歌,多留心观察大自然,多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也是写好诗歌的秘诀,如果学生日后能真正这样去做,就不愁写不好诗歌了!而且将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