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以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借物抒情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了解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介绍背景。
2、朗读课文第1、4、6节,思考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3、默读课文第6节,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说说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预设:有所恋的、可爱的、萦着系着不能割舍的故乡。
4、朗读第6节,初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1、默读课文第1、4节,思考、批注:
这是一个有所恋的故乡,作者所恋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可爱的故乡,作者的“所恋”可爱在哪里?
2、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1)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语句,概括故乡“藕”和“莼菜”的特点,体会故乡生活美。
(2)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人的语句,体会故乡人情美。
(3)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景的语句,体会故乡景色美。
(4)总结。
3、指导朗读第6节,体会作者借藕、借莼菜抒发的深浓的思乡之情。
四、再读课文,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上海“藕与莼菜”的词句,了解对比的作用。
1、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藕与莼菜”的语句,概括这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特征。
2、借助对上海的藕与莼菜的分析,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这里上海生活的不满。
3、朗读课文最后2节,进一步感受作者深浓的思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课堂总结:
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本文借物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的怀念之情。在写法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表达出深浓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2、随笔:补全题目《故乡的》,描写故乡特产或风俗习惯,300字左右。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阅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乡。终生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二、预习与交流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濯濯()浑凝()硕腹巨贾()待价而沽()莼菜()埠头()譬如()萦着()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康健:健康。浑凝:指融结为一体。或指有整体感,很结实的意思。硕腹巨贾:大腹便便有钱的商人。贾:做买卖。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3.背景链接。
1922年,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了,便于该年秋从甪直搬回苏州市。这年叶圣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至善四岁半,女儿至美刚出生。1923年春,叶圣陶迁居上海,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顾颉刚合编国文教科书,此地离他的故乡更远了。此文写于1923年9月7日,当时叶圣陶迁居上海半年左右,睹物(薄片的雪藕)思乡,情绪一时涌现而作。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 ……此处隐藏764个字……到“叶落秋深的时候”,这“清淡的甘美的滋味”,这清新而美丽的画境,与其说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不如说是定格在作者的心间脑际,倏忽而来,挥之不去。
2.课文最后两段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请细读这两段,谈谈你对“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的看法。
【交流点拨】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含义丰厚。“我”怀念的故乡,并非空间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怀念故乡的风物、朋友和亲人,这些无形的丝线一样牵着“我”的物和人,使“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所以,“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可见,牵“我”的故乡,不是具象的故乡,而是情感的故乡、精神的故乡。叶圣陶笔下的故乡不是空间的故乡,而是情感的`、精神的故乡,他不像古代文人那样,人漂泊四方,而一生的眷恋永远在故乡那个具体的村落。牵着叶圣陶的人和物在哪里,他的故乡就在哪里,所以他的落脚点在于对自己“故乡”观念的阐释,对“恋乡”“思乡”之情的感发。而且,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3.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一篇课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在整体感知文章后,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品一品,并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
【交流点拨】
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一瞬间,其动作、色彩可入画、入诗。其中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休息时的随意闲适,都略去了劳动的艰辛过程,而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而对藕的描写,更是令人垂涎:鲜嫩玉色的长节的……第三段孩子吃藕之后的表现也很美。“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做别的要求”,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应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第六、七段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第六段用五个问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自己对故乡的爱,并逐渐点明爱故乡的原因: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是故乡有值得留恋之处,这样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爱不是一句空话,它都有一个具体的载体。
(三)探究写法。本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思路,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现在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写作技巧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
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此想到故乡的“藕”,自然又想到故乡的“莼菜”。“藕”不贵,“莼菜”本身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乡,牵挂故乡的人,作者以故乡的“物”寄托自己的情。
②联想和对比手法有机结合。作者由藕联想到故乡,由故乡再联想到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所见的藕,作者成功地运用联想和对比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突出了故乡的“藕与莼菜”的甘美滋味和令人心醉的味道,同时进一步表达思乡,以及自己离乡之后而生的愁怀。
③结构严谨,精于布局,双线交织,构思奇特。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接着以藕与莼菜为明线,以作者思乡之情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在构思中,作者善于把故乡的藕与莼菜和“城里”的作比较,从而使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形象更鲜明丰满,起到了充分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效果。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前后衔接得非常好。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也前后照应。
三、拓展延伸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3、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从“莼鲈之思”的典故引出本课《藕与莼菜》
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质疑题目并提出阅读任务。
(二)请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字词、语句。
(三)解决生词问题。
(四)请学生圈出所有描写和或莼菜的句子或者词语,并比较“在故乡”和“到上海”的藕和莼菜的不同特点。
交流:
藕:
在故乡:鲜嫩玉色、清淡甘美、普遍
到上海:瘦、涩、不白、不鲜、少有
莼菜:
在故乡:几乎天天吃、嫩绿、富有诗意
到上海:难得吃
(五)思考:这里描写“藕”和“莼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引出对故乡人的分析。
交流:对比,以“上海藕”衬托出故乡藕的“鲜嫩甘美”和“莼菜”的令人陶醉,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藕的难忘之情。
三、深入思考,研讨情感
(一)请学生圈划并比较“故乡人”和“上海人”的不同特点。
故乡人:健康、质朴、认真、自由、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上海人:等级分明、势利刁钻
(二)思考:
1、从对两类人的描写上,你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吗?
2、你现在明白作者写“藕”与“莼菜”的目的了吗?朗读最后两节并思考。
(1)“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种浓浓的愁绪?”“我”当真不明白吗?
(2)“所恋的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作者恋的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交流:本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藕”和“莼菜”这两样家乡随处可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热爱怀念的是家乡人的质朴善良,家乡充满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氛围,家乡拥有着淳朴自由的空气。而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不再有家乡那种淳朴的美。
四、拓展延伸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请以“睹____思____”为主题写一段话。
1、寄虚情于实物(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2、字数:按你的能力来确定。
五、作业:
二选一:
(1)完成或者修改写话。
(2)课外寻找有关故乡情思的文章或者诗歌,并加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