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5 00:07:56 收藏本文
挑山工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挑山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挑山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本课7个生字,增识2个字,理解新词,达到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读读议议、圈圈、画画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作者抓住给人以启示为重点写人写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事情要一心向着目标、专心致志、一往无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2、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层层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攀登的情景。

师:这些挑山工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到顶点,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点评: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极大关注,调动了他门主动参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读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挑山工是帮助游人挑东西的人。

生2:挑山工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3:挑山工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多一倍。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吗?

生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生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不比游人慢?

生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师:第5个问题,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就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我们先“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中解决。

[点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老师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三、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教学第一部分

师:“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

生:边读边画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师: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回答。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师:好,大家能把挑山工走的路线图画出来吗?

生:能。

师:指名到黑板上画,其它同学在座位上画。

生: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画的都不错,谁能把你的线路图拿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讲解。

师: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沉甸甸”读得比较平淡。

师: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

生:重读“沉甸甸”。

师: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

生:读“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重读“多一倍”。

生:再读一遍。

师:很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生的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师:学生们,刚才读的很不错,奖励你们一段录像。

师:(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实况录像)看完后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穿着红背心。

生2: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

生3:看到泰山非常陡。

生4: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成的路。

……

[点评:运用现代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师:按常理来说,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听不出作者觉得“奇怪”?再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腾云驾雾”不是在腾云驾雾,是慢悠悠的,该怎么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第一段。

[点评: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师: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呢?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①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②找出描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③几次相遇,相遇的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④用“―”画出挑山工说的话。

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把你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1:第一组:读、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生2:第二组: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生3:第三组:叙述和挑山工的三次相遇。

生4:第四组:读挑山工说的话。

师: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生:默读重点段,画出重点词语

师:你从挑山工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生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点评: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 ……此处隐藏13330个字……价:不错,能在这么短短的文字中读出这些真了不起

真行啊,你读书有一套

角度比较新,向你学习

能否再思考一下,你的原意很好,不过语言组织欠缺。

你读得很不错。

过渡语:刚才在这么一小段文章,就有这么多的感悟,如果细细读整篇课文的话,肯定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5、课文熟悉:

下面自由学习课文,按照以前的贯例进行。

可以在原地,也可以换位。前提是不能影响别人或别组的学习。

要求:把你刚才想到的,领悟到的读懂的东西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想读,也可以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夫。

几种可能:

①学生通过课外的预习,已经初步把课文读下来

②估计已经有部分学生已经能把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概括出来

③对于挑山工那种精神的敬佩

④给合相关资料说泰山之高,挑山工之苦。

⑤解答一些问题比如是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会先到达山顶。

评价预设:真不愧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啊理解的透彻

对于你的课外预习的课文的那种勤奋,真佩服

你有一手。读得好,说得也好。

6、引入课文最后一段:

导语;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了这么多的感触,而本文作者冯骥才游览了泰山之后,有感而发,画了一幅画(出示文字):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①齐读

②个别读

③你读了之后,看到了什么

④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⑤个别读

⑥导语:在现实中,这位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每天这样来来回回,而且他走的路程比游人要长一倍,但他却比游人要快到达山顶。我想同学们这个答案肯定是有了,但老师想看看同学们能够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来解答呢,考考你的表达能力?

(给学生两分钟的组织。)

7、理解“随处”

导语:在这高得似乎见不到顶的`泰山上,这些挑山工们,长年累月地挑着货物在山道上走着,在泰山上随处可见。你看(回读最后一段的文字)

分解“随处”:

① 泰山上最险的紧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②在比较平坦的慢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③在名人的磨崖石刻旁,你看到了:

④在清澈的小溪旁,你看到了:

⑤在接近山顶山道上你看到了:

在泰山的任何一个地方,随处都可见到这种情景(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再次回归读)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8、理解任何时候的“随处”

① 在春节刚过时,我们去泰山游玩看到了:

②第一声蛙鸣来临时,在泰山上我们看到:

③在第一片落叶飘下时,泰山的山道上,我们看到了:

9、想象片段写话训练

还会在什么时候,这些挑山工们会出现我们眼前呢,又是怎么样出现的呢?请跟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或者自己想象写上几句话。

幻灯片提示:

当落叶洒满山道时,当烈日暴晒的正午,当山脚桃花开得正艳时,当天空下起小雨时,当那一声声雁去时,当…………

拿起笔,把你脑子中所想到的时节挑山工在干什么都写下来吧。

10、学生反馈读自己写的文字

11、总结:

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劲儿往前走,作者冯骥才先生受到启发画了这幅画,一直挂在书桌前不曾换掉,你知道为什么不肯换掉呢?

根据提示材料出示

1981年写《挑山工》时,冯先生39岁,是从事专业创作的第5个年头。冯先生说:“将近20年,换了三种 职业。这好比是职业“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必然会牢记不忘”;“一个人的爱好,往往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冯先生出生于1942年,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然而,运动时,因胸骨损伤,他结束了他喜爱的运动员生涯。“经过了一番情绪波动”,我们看到了做画师的冯先生。而《义和拳》的成功,又使他成为了一个专业作家,他就是这样完成职业的“三级跳”。冯先生一直有他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胸无成竹的快乐》一文中,冯先生的一位朋友见他伏案作画时说,凡事不能两全,不如“弃文从画”算了。而冯先生觉得写作是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他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为何弃文从画?文,他所欲也,画,亦他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两全其美也。所以,在冯先生的心中始终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挑山工那样地脚踏实地,执着地攀登着。 冯骥才先生曾经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他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体会时说:“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随便说一二点就行了。)

现在这幅画,冯先生把他送给了泰安市永久保存了。

结束语:挑山工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前走着,给泰山增加了一道风景,也给泰山增加了一个人文内涵。让我们一起随着挑山工去山顶看看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读)

四、板书(略)

五、试教后一些感言:

首先要感谢的是五年级组的王玲玲和庄笑萍老师,是他们从期中考试前开始留课一直留到5月20日给我试教。

我的试教也挺有趣的,第一次试教是关起门来磨课的,在五年5班,和学生进行最真实的对话,那一次知道了许多,改进了许多,比如最后几段的原先是没有材料的,但学生理解不够深透。后来在五年8班上的时候,提前下发了材料,当作是预习的材料。效果比之前有好,不过又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该自由读时却变成了齐读,耗费了许多时间。xxx老师和xxx老师分别给我提出了意见。

第三稿在结尾处作了一些变更:因为根据资料,冯先生的那一幅画,《挑山工》已经被人们提升为一种文化内涵,也被许多人诚认了。所以借助杜甫的诗句来结尾以提升泰山的文化内涵,也让学生对于本文的思想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在是一个口号似的一句中心思想。

六、需要交待的几句话:

1、几次试教和本次研讨中,生字没作处理。我觉得上课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加上生字,一个个环节下来,把这个整体连贯性打破了。

2、采取横断面似的截取一点,把冯先生到泰山上的一些都给去了。因为时间有限。

3、关于有些学生已经深知了的东西,读已经读不出新意,或则已经回答过的问题,目标处理中,我进行了转移。比如模仿电视台的记者提问那一段。

4、因为准备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中间有许多思路断了。没能接得上。

5、就在素质提升工程中,四小培训听课时,那一位老师上《挑山工》时,记笔记时我好像记下了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但随着那笔记本的上交,思路没能回忆得起来,成为了遗憾。

6、请老师们指导。

《挑山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