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长城》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7 00:05:08 收藏本文
《长城》的教学设计

《长城》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的教学设计1

一、解题:

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且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的革命精神。文章既描绘了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夹叙夹议,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

1、课文的段落划分和大意:

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具有科学意义。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3、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访古的游踪。

从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再由呼和浩特经集宁,到大青山(古阴山),考察大青山上的一段最古的长城。

4、从居良关到呼和浩特,沿途风光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沿途风光的特点是:肥沃的田野,各种各样的庄稼。

作用是反衬出蒙古的变化。(作者想像中的塞外是;黄沙白草,一片荒凉。实际上这里是:

无垠良田,茂盛的庄稼。通过这样的反衬,显示出蒙古的巨大变化。)

5、研读课文,比较大青山的基本变化。

(1)比较大青山南北的自然条件的不同。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特色

波状平原大青山北面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

狭长平原大青山南面阴山屏障下狭长平原

(2)比较大青山今昔的不同。

大青山自然条件自然特点

汉代森林、草原、鹿群、花囿。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

现代树木不多一个平静的原野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

6、作者是怎么样描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的?写这片原野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原野。显示出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文引出长城奠定基础。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是比喻。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的岸上,沐着阳光。”是拟人。

它们共同构成了阴山美丽详和的景色。在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只有拥有肥沃的土地,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的发展。所以这块与众不同的土地,就成了各民族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从而引出了修长城的历史背景。

7、王昌龄曾经写有一首《出塞》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一首《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联系这两首诗歌,阅读第二部分课文。从纵比的角度,谈阴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阴山在历史上不仅仅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每个朝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在古代,阴山一直是民族关系最紧张,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王昌龄的《出塞》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情况。正因为阴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历代王朝想要国泰民安,就要固守阴山。这也正是长城修筑于此的原因。暗示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8、课文的标题所写的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断定的?

这段最古的长城在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上。是依据长城遗址和《史记》中的记载来断定的。(作者登临包头西北的大青山,看到了这段古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很清楚,还有一个古代的废垒。又据《史记匈奴传》记载长城的起止情况判定这一部分长城是最古的长城。)

9、作者为什么称赞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他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因为他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现代社会仍然需要。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因果)不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递进)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展示了赵武灵王被称为英雄的两个侧面。这位赵武灵王不墨守成规,锐意进取,勇于改革,敢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受到阻力时,他仍然迎难而上,取得成功,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10、文章的题目为“一段最古的长城”,而在实际上,涉及长城的文字并不多。是不是跑题了?

为什么?

作者是围绕长城讲述相关的内容,没有跑题。长城是民族矛盾的产物。作者以长城为题,追述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赞扬赵武灵王的革新壮举,这些材料都与长城有关。如赞扬“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目的是为了抵衔胡人的入侵,与修长城是同一目的。

三、重要的句段理解:

1、“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之后,自然在我们面前敞(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能把“敞”改为“打”吗?为什么?

不能。“打”不能表达出塞外高原的无垠(际)的特点。“敞”字形象地刻划出视野从窄小的山路走到广 ……此处隐藏24181个字……p>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生词卡片、挂图、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远望长龙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

1、长城联想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长城》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