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8篇

时间:2023-02-18 00:06:06 收藏本文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8篇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徒、旦”等。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晏子使楚》吗?文中的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足智多谋、聪明、幽默……)

2、如果你是齐国的国君,你拥有一个像晏子这样聪明、机智、有胆有识,而又幽默无比的臣子,你会怎样?(重用他!尊敬他!信任他!)

3、齐国的国君和大家想的一样啊!晏子一共辅佐了齐国的三位国君,而与齐景公的感情最为深厚。齐景公这个人,身上的毛病不少,治理国家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但他却非常信任、尊敬、倚重晏子,当晏子利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齐景公的过失时,他总能虚心地改正。正因为这样,齐国的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齐国的国力也得以蒸蒸日上。景公和晏子也结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板书:晏婴齐景公)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可是,这棵齐国的智慧之树却要倒下了。“病甚,且死”,危在旦夕(板书)。什么是“危在旦夕”?(危险就发生在早晚之间。形容非常危险!)

2、这时的景公,与晏子有着深厚君臣情谊的景公,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的景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欲速则不达)齐读课题。

欲:想;速:快速、火速;则:结果;不达:不能达到目的。

3、你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想快却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想快却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为什么呢?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检查自学。看看这些字你都掌握了吗?

课件出示:

驿使韩枢驺子驭马霍地

6、谁来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路途远,他跑一定很慢。因为他太(一心)想快了,以至都慌了。

2、看看他为什么想快?指名读①自然段。“危在旦夕”如何理解?

(危险在早晚之间。)

3、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4、自从晏子出使楚国后,他的经历迅速传遍诸侯,晏子便成为雄辩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为晏子的存在,诸侯没有人敢轻视齐国,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起来。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危在旦夕,景公听了,能不想快点见到晏子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一心想快?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从“霍地”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想快。“霍地”如何理解?(突然地、猛然地、忽地)

(2)从“十分焦急、高声喊道”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就想快。

(3)景公说“火速回去”。“火速”也能体现景公一心想快。

(4)从“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从语言描写中看出他就想快。

5、看这样的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出示:

“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语气不同、多了“快快”说明了景公当时很着急,有点慌了。抓住了叠词来体会)。

6、指导朗读。

(1)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亲密朋友,你怎么读?

(2)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国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应该如何读?

7、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他就想快?

(1)“好车良马”这是选择的`工具,既选好车,又选好马。

(2)(“心急如焚”。从心理描写看出来

(3)“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从“夺”、“亲自”、“驾”也能看出景公一心想快。

师:是驺子韩枢真的驾很慢吗?(生:不是。)驺子韩枢是专门给皇帝掌管车马的很好的侍从,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这种作法足以让我们看出景公当时心情急切。

(4)“弃车”、“徒步跑”也能看出他想快。

(5)是马不够努力吗?(不是。是急性的景公心里太急,赶车技术又不好,才弃车而选择徒步的。)

(6)试想,徒步可能比车快吗?

8、想知道故事结果吗?

出示:

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进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灾祸没落到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9、读到这里,谈谈你感受?

(景公真的挺可气,做法不聪明。急昏了头,丧失了理智。事不能太着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0、根据你的理解,试填这样的一首短诗。

11、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12、对照古文,激发兴趣。

再来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注释: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谒——进见。婴——齐国大夫晏婴。疾甚——病重。遽——急忙。烦且——良马的名。乘——马拉的车。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辔——缰绳。御——驾车。尽——终于。释——放弃。

1、读读看。古文,给你什么感觉?(精辟、短小、难懂、简洁……)

2、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听老师读,好吗?

10、《欲速则不达》教学反思

《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 ……此处隐藏23531个字……句话

模块四:后续故事资料

模块五:填空练习

模块六:故事的古文

四、教学过程:

(一)聊人物,导入课文

1、聊人物,拉近学生跟文本的距离

A、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晏子吗?晏子又叫晏婴。(板书:晏婴)谁来说说故事中的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播放课件模块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晏婴和景公之间关系非同一般,为后文学生学习景公为何这样急,以致于乱了分寸埋下了情感的基础)

C、晏婴聪明过人,有勇有谋,他成了景公的左膀右臂。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晏子和景公之间的小故事,叫《欲速则不达》(板书:欲速则不达)生齐读课题。

2、解课题,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A、指名说“速”是什么意思?“达”是什么意思?

B、本来速度快应该早点到达啊,可是为什么“速”的结果却是“不达”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交流预习情况

播放课件模块二:开火车读词语

(三)品读课文,了解故事蕴含的含义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出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景公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景公)

景公为何这样急?(随机板书:急)

A、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B、同位,前后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C、指名说

D、抓住“飞奔”“危在旦夕”词语理解,体会情况万分危急(板书:危在旦夕)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驿使”、“驺子”、“驭马”。指名领读。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驿”“驺”“驭”都带有“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缰”与 “僵”、“疆”比较,组词。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

(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补充资料,评价:你不但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还借助资料找到了依据。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最后一面。有依据吗?评价:你根据事情的经过做出了判断,这是你的推测。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

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

生补充资料

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出示晏婴图片。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想想,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里凭着聪明才智回击楚国人、捍卫国格的晏子就是他。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

2、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了起来。” 你关注了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来”是怎么站起来?(突然地、猛然地)谁来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第三自然段

对比句子: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马,火速回去!

准备车马,驾马,火速回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字面上、意思表达上)(两个“快”连用,更能表现出景公十分焦急。而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可以看出齐景公为能够火速赶回去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最佳选择)我们从他高声喊的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中也能体会到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谁来读读这句话?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说的话一言九鼎,应该怎么读?

3、齐景公为火速赶回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跟结果来对照一下。此时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嫌驺子驾车慢、马不努力向前呢?因为齐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着急的.时候?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呢?

刚才同学们解释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是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学习完了课文,谁再来谈谈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齐景公因为对晏婴的感情情深义重,所以心急如焚,导致他不信任外部条件,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所以导致想快却适得其反,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总结拓展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读。读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来读读,好吗?配乐。

4、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5、指名读。

6、这篇古文仅用了74个字,表达了我们现代文180多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古文的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诵!

7、延伸:

《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