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多重》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多重》教学设计1篇一:三年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 ……此处隐藏15644个字……,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②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2.揭题
千克和克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教师还注意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引入“质量”这一名词。)
(二)自主求知
1.交流自学收获,获取基础知识。
(1)出示:自学引导题(实物展台)。
①你能找到重1千克和1克的物体吗?
②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③你知道怎样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吗?
(2)互学。
①通过观察包装袋,我知道了1袋盐重500克,2袋盐正好重1千克。通过询问父母,我知道了1枚2分硬币正好重1克。(选择学生的调查结果适当板书)
②通过看书,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质疑: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多少个1克才相当于1个1千克?)
③通过看书,我知道了千克可以记作“kg”,克可以记作“g”。
(教师教读→学生练写→用字母表示关系式)
(评析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通过对课前自学的反馈,使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基本知识点初步了解,为下面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三个问题,指向明确,便于学生利用课本进行自学,克服了学生预习时的盲目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独立实践体验,初步建立概念。
(1)掂一掂:掂两袋盐,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掂1枚2分硬币,感受1克的实际质量。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约重1千克?哪些物体约重1克?
(3)评一评:其他物体是否约重1千克或1克?(对应板书)
3.小组实践体验,明晰质量概念。
(1)质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
(2)(实物展台)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台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
(3)询问:你们用过天平和台秤吗?
(4)互补。
①天平称较轻物体,台秤称较重物体。
②天平: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指针指中间,两边才平衡。
③台秤:1大格表示1千克,1小格表示100克。(说明:均为8千克台秤)
(5)(实物展台)出示活动报告单:
估一估、称一称
①( )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② 一枝铅笔 一本字典 50颗花生 一个土豆
我的估计
称量结果
教师说明活动要求:先请同学们估一估每种物品的质量,再称一称,称量时大家要互相帮助,小组长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有称的机会,称完后及时做好记录。
③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④请1组学生上台,(实物展台)展示4人活动报告;组织学生互评。(a?贝蠹叶晕颐堑谋ǜ嬗惺裁纯捶??b?蹦奈煌?学估计得比较接近?c?彼?们的称量结果准确吗?d?蔽?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评析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活动组织颇具匠心,先悉心体会1千克和1克,再进行小组间的操作与交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中自主获得对质量的理解和感悟。这看似繁多的活动内容,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质量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这是一个成功的活动组织案例。)
(三)总结回顾
1.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看书。
2.交流: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的吗?
4.评价: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好?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呢?
(评析总结过程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整合,也注重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树立对待学习的正确情感与态度。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均能克服数学教学中的非数学活动倾向,有效地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了监控,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去,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性的发展。)
(四)运用拓展
1.第20页第1题:(1)独立尝试填写;(2)反馈。(这两个台秤有什么不同?)
2.第20页第2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实物展台)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图片)
(1)一个乒乓球重1();(2)一袋洗衣粉重1();
(3)1管牙膏重100();(4)一个小朋友重23()。
4.(机动)想一想: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1)独立思考。
(2)请持不同答案的若干学生上台,分组开展互辩。
(3)达成共识:物体的大小决定不了物体的质量。
5.布置作业:完成第20页实践活动。
(评析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练习时,总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产生共鸣。构建在“自悟”基础上的交流更利于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考查、自我校正习惯的培养。)
板书设计:
质量
质量单位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约重1千克的物体
克 g 约重1克的物体
……
〖教学反思〗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值得改进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