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塞》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教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 ……此处隐藏3566个字……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本课教学我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