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26:54 收藏本文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1

一、介绍作者

大家听说大科学家伽利略的名字了吗?把你所知道的关于他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指名同学介绍。

教师总结:伽利略1564年1642年,意大利人,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在物理学和天文学学上贡献卓著。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后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挂摆时钟,创制了天文望远镜,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二、引入课题

伽利略的知识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人,这样的科学家真是凤毛麟角、无与伦比,简直可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但他却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共同领略大师的思想和智慧吧。

板书课题《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三、整体感知

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呢?找出作者发表议论、表明见解的句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和第三段。

明确本文结构和思路: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面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举“一个人对声音成因的认识”的例子。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局部细读

引言:课文中间一段举了一个什么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到底是如何举例子的呢?

1、默读第二段,提取重要信息。

看这个人先后听到了哪些声音?把每一种声音圈出来。

鸟儿叫声→木笛发出声音→拉胡琴发声→开门枢和铰链发声→敲杯口发声→黄蜂、蚊、蝇等振动翅膀发声→各式各样的乐器→口琴→蝉叫

2、分清层次。

他对声音成因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给本段分一下层次。

教师以第一和第二层为例,提示学生每层的内容要点,突出人物心情的变化:

开始以为

听到了……

心理感受

学生试分层。

3、朗读检查和指导,可采用比赛的形式。

我们要通过朗读检查一下同学们分层的情况,同时提出一个要求:朗读时要能突出一些重要词语,把主人公的感情和心理的变化表现出来。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层和第二层。提示突出下列词语:“饶有兴味、好听、极为惊异、臆断、惊诧不已等”。

对听的同学提出:

听谁最能读出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理和感情,当面夸奖他一下;

看谁最会欣赏他人,最会表达自己;

谁最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出批评。

4、朗读比赛。

6个人读。

5、总结朗读情况,学生自由评价。教师随机板书重点词语。

提示:对同学称呼要贴切,语气要热情、诚恳而委婉。

6、概括故事内容。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呢?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好吗?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或者: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愈多,他就愈感到自己的知识浅薄。

五、理解主题。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从这个例子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用自己的话谈谈。

学生自由谈体会。

2、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中心句并深入理解本文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3、他为什么不能多举几个例子呢?

提示联系课文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作者认为例子很多,但没必要都举出,而是选取最典型的事例。

你能代作者举几个例子吗?名人的自己的,现实的童话的,都可以。

师生比一比,看谁会编故事,或者谁知道的相关知识多。

(如教师讲:天问井底的青蛙:“你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吗?”青蛙说:“这个不难,你不就是井口那么大的一个圆形吗?”

天问乌鸦:“你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吗?”乌鸦说:“这个谁都知道,天是一个大圆罩子。”

天问飞机:“你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吗?”飞机说:“天应该是个空心的圆球吧。”

天问飞碟,飞碟想了一会儿,说:“宇宙奥妙无穷,我一时还真难以三言两语就说清天是什么样子。”

教师还可谈自己学二胡或者上语文课的体会,时间越长,钻研越深,越是发现自己水平是多么的差,要想达到较高境界是多么的艰难。)

学生自由举例或编故事。

六、揣摩写法。

你喜欢本文这种表达方式和结构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呢?

点拨: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七、探究问题。

1、、蝉的发声、彗星形成之因,还有其他发声方式吗?

如吹口哨,吹树叶,拍手、摩擦桌子等等。

2、学生质疑问难

3、你还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呢?

提示:学无止境

活到老学到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八、总结全文。

1、这一课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学习的呢?回忆一下。

2、完成了怎样的学习目标呢?

提示:

1、理解文章的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来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学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

九、作业提示:

1、学会详细地复述这个故事,边复述边与文章比较。

2、模仿本文选用典型事例来讲道理的方法,写:《学问越高的人态度反而越谦虚》

记叙文练习《记我的一次探究活动》《我的××知识真贫乏》《他(她)的见识就是比我多》《我自豪我有××知识》

结束语: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神奇的,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永不停歇探索的脚步,才能享受到求知的快乐和人生的快乐!

板书:

附同学们精彩发言:

刘小琴:

有一句俗语叫“满瓶不动半瓶摇”,我们曾经学过《两小儿辩日》,大学问家孔子宁愿忍受两个小孩的略带讥讽的笑,也老实地承认自己不会,就说明了“学问越高的人反而越谦虚”的道理,所以孔子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杨欣欣:

小时候,我随父母去过了一些城市,在那里,我见到了许多家乡没有的东西,我以为外面的世界 ……此处隐藏1961个字……自己无知吗? 有知识之后他觉得自己有知吗?

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他有了这样的变化:(PPT)

他从一个无知的单纯少年,变成了一个知道不少知识的人,从懵懂的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变成了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

这样的一个怪现象和文章中的哪个句子相对应?(请一个同学读)

7、这个人对声音的探知过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PPT展示问题)(4分钟)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曾经有一个人用两个圆表示对这个道理的理解(PPT展示)

你从这个图片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我们在探知世界的过程中,所知道的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与未知领域的交接越大,产生的疑惑就越多,你发现未知的领域就越来越大。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知道的知识越多,不知道的领域就越大,那我们还要学习干什么呢?

其实我们探知未知领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求知、探索中我们才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丰满的、知识渊博的人。

8、像这样的一个人你觉得他可怜、可敬、还是……?如果他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句什么呢?他故事又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4分钟)

9、伽利略用一个典型的事例,通俗生动地给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没有揭开的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找答案。只要我们和这个人一样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执著地追求,坚持不懈地探索,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出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2分钟)

10、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谈谈你学完这课之后的感受。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师导入:可简介作者导入,也可引用名言导入:如,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爱默生。他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一篇文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1)

1、有感情的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3、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明确:读准下列字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啁啾

喈喈

翌日

彗星

宽宥弥补

臆度

窒息要求:先指同学读,有错误让其它同学纠正。记住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这个事例好处是: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3、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明确:开放性题目,说出一点即可。

5、研读赏析:阅读“另外有一次……铁簧片”(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给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a、选段中写了哪些乐音?发声原理有何变化?

b、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c、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a、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b、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c、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五、梳理巩固。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第二部分题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斜塔上的实验》导入,请学生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

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解决字词,朗读课文:

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翌(yì)日彗(huì)星

宽宥(yòu)弥(mí)补臆(yì)度窒息(zh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四、细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面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五、探究

1、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分析事实论据

①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④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六、概括文章主旨

七、课外扩展、布置作业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破译这些谜团,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让我们大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请你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