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感》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感》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散文,这单元都是声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和《秋天》,这四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以具体刚劲细致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精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我所带的初一学生,务实基础,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语言赏析技巧是学习的重点。
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毕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需要老师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悟情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要 “注重诵读,理清思路,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学会鉴赏语言和组织运用语言写景抒情。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听梁静茹的《宁夏》设置情境,“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宁静的夏天,优美的旋律,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带给人什么感觉呢?(生答)
夏天是阳光炽热,夏天是雷雨忽至,夏天是接天莲叶,夏天是麦浪飘香,夏
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感受夏天的精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以音乐的方式入题,既把握了本课“夏感” 的主题,又使课堂气氛很快被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的旋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和基础强化
PPT呈现
1、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2、芊芊细草 黛色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环节说明:作者简介和字词教学往往使课堂缺乏活力,但这个环节一旦缺失基础知识强化的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可以省时省力。但要注意的是,作者简介一定要简,字词部分读音和书写要略作强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呈现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有何特点呢?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夏感”是对夏天的感觉和感受;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 (教师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2、你在文章中读到作者的情感了吗?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作者在文末直抒胸臆“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强烈地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饱满地大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感情,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
(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教师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文旨句的阅读予以强调,感受作者的感情)
(四)跳读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跳读的方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行文思路,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你感受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作答,不足处互相补充
教师点评并予以归纳:作者抓住了紧张、热烈、急促的感觉,从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三个方面行文,整篇文章思路严谨而流畅,开篇点题,中间分三层来写,分别照应“紧张”“热烈”“急促”,篇末直抒赞美与热爱之情。这样的行文方式使文章很有条理,井然有序,这对我们写作极有启示作用。
(设计说明:此环节耗时不长,着重让学生感知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思考中感受文章严谨的结构,以期在写作时结构的设计上能得到借鉴启示启示)
(五)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PPT呈现
问题: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指导: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遣词造句的角度(动词,形容词生动运用、长短句交错对称等)
3、感官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等)
4、表达方式的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等)
范例说明: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比喻形象地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盛夏的发展过程,新奇形象朴素自然;调动视觉感受,从形、色对比中突出夏蓬勃的生命力。
学生互动讨论,以“你问我答”的方式交流,教师下课堂予以指导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两组
教师点评作出总结:分析语言一定要找好角度,由对语言的分析可知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表现力强、呈现出一种刚性气质。
(设计说明:本课难点较易突破,重点即为语言赏析,语言的赏析很多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予以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的语言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六)图片欣赏,探究“情”
PPT展示图片,说说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选两组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总结: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对“在天地间升腾”的力量的惊叹;对田间地头“蓬蓬勃发”生命力的讴歌;对“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农人的敬意;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的黄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布置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与“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老师示例: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夏之色为热的白, ……此处隐藏16850个字……(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总(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②自然景象(2)(虚实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蓬勃的生命力;
夏天的色彩(3)(对比)旺盛的生命力;
夏天紧张的旋律(4)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紧张忙碌
③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读课文,读出感情和气势
(一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做标记,二读可以请同学读也可以一起读,三读让同学自己读,四读齐读)
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美文欣赏,反复品读是关键,因此本环节以朗读贯穿前后,以“感”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研讨逐步进入文本,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紧扣目标1
三、 品味赏析,鉴赏情意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好像……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②“火红的太阳……舰船”
比喻形象的写出了麦浪的气势
③“春之色……的终极”
比喻,对比形象,生动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田间那……活力”
挑、举、匍匐,拟人
2、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说一说“夏之色”(结合课后练习3)
赏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模仿创作:夏之色为的,如,如,
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可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讲练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很有帮助,进而实现目标2
四、 升华主题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哪些语句描绘了紧张的旋律?
快割,快割 快打,快打 赶快去给禾苗追肥、浇水
2.繁华都市也有炎炎夏季,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农村农民劳动的场景呢?
(参考,学生自由发挥)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赞美夏季,更是纵情高歌用苦涩的汗水浸泡出来的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升华文章主题,完成目标3
五、 课后作业
1.摘抄积累文中好词好句
2.搜集一两篇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一项作业强调了这一点;第二项作业是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六、 板书设计
自然之夏
紧张 夏之景
热烈 夏之色
急促 夏之韵 —— 农人之夏
热爱,赞美
《夏感》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