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2:56:45 收藏本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 ……此处隐藏9123个字……>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生活的散文。事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蘑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先生深切感受到蘑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藤野先生的师德,颂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线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扫清字词障碍。

3、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地朗读第一部分。

(2)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讨论有关句子、词语的意思和预习提示,体会课文的语言。

(4)理解这一部分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讨论第3段的作用。

4、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

(4)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如下问题:

①仙台的生活条件怎样?鲁迅对此抱什么态度?

②仙台医专的职员和先生对鲁迅的态度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鲁迅是怎样理解学校对他的“优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

(5)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明确了按照见到先生的缘由——和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对先生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线索。

学过本节课后,着重加深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四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提问有关副词的作用。

(3)提问上节课的作用。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这一层。

(2)讨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写与蘑野先生相处又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的目睹、耳闻,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层。

(2)讨论这一层写了哪两件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两件事各侧重给了鲁迅什么刺激,作者的语言中包含了哪些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4)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

(1)教师范读这一层。

(2)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一层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感情。

5小结归纳课文的第二部分。

(四)总结、扩展

本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着重交待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也是告别先生的原因。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二)整体感知

本部分主要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把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这一部分。

(2)讨论这一层的各段所写的内容。

(3)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体会这一部分语言中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颂之情,理解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哪些具体行动,课文的

结尾对深化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4)师生齐谨第37段。

(5)小结第三部分。

2、总结归纳全文。

3、讨论课后练习一。

4、诵读第37段,争取能够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课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入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课后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你的一位长辈的经历,动笔之前,要向这位长辈和熟悉他的人了解情况,对材料要精心剪裁;要运用概括介绍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既能了解他的概况,又能具体了解他的主要经历。

八、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1、诵读课文。

2、整理笔记,注意“无非”“实在”“大概”“居然”等副词的作用。

3、抄写有关拼音的词解。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1、整理笔记和有关练习题。

2、背诵第”段。

3、预习下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