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繁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繁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看繁星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摇摇欲坠( ) 半明半昧( ) 模糊( ) 霎眼( )
2、查字典学习,补充:
萤:萤火虫 荧:荧光屏 莹:晶莹
模:mó模型、楷模 mú模样、模具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交流作者情况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导入新课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处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夜晚闪烁的群星带给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给诗人以灵感,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生交流)。今天,我们来共同看看巴金对繁星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 时间顺序
2、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
时间地点感受情感
从前家乡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对星空的依恋
三年前南京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
(亲密,投机)与星星的伙伴之意
如今海上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四、交流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找出文中运
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喻:萤火虫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说话 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 静寂的 梦幻的
五、拓展延伸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阅历都不相同,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学法指导: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联想:是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
1、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
2、练习写作
六、自主小结
这节课,我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学到了许多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与课堂同行》
2、按照要求预习冰心诗四首。
繁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时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 ……此处隐藏4755个字……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媒体出示)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板书:
繁星
巴金
热爱大自然
从前家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向往美好生活
三年前 南京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海上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繁星教学设计6(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xx),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