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五、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反思: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今天的感动真不少。
课堂让我感动
师: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儿童问:“您从哪儿来?”
“贺知章”说:“我从北京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家长让我感动
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
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此处隐藏11603个字……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