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22:05:35 收藏本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 ……此处隐藏15304个字……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蝌蚪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3)教师重点指导: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群,qún,13笔,左右结构。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宽,kuān,三拼音,10笔。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课堂练习

认记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

一群灰色

乌龟宽嘴巴

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来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长出了两条后腿。)(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生读蝌蚪的话)

(5)(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请学生当小蝌蚪来练习)

(6)交换,学生念鲤鱼妈妈,教师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7)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

2.导读第3自然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3.导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

宽嘴巴

大眼睛(鼓)

绿衣裳(披)

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4.齐读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小青蛙以后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5.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

地点有什么样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群鹅

有一群小鸡

有一只猴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 ,

kuān kuān de zuǐ ba,

gǔ zhe dà yǎn jing,

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

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

黑灰色

长尾巴→长两条后腿

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老师提示线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时候……

四、总结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五、课堂练习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 ↓ ↓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 → 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