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4 01:06:33 收藏本文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面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1、 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

2、 舒缓、优美的音乐和其他赞美春天的诗歌。

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也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了解大意

1、 自由读文,认识生字新词。

(1)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2、 把课文读通顺,说说金波爷爷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1)自由练读,抽读,生生、师生互评。

(2)相互交流,老师相机引导。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悟

1、 诵读第一节。

(1)结合课件或挂图、插图,说说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从“漂白”“摇绿”,你体会到什么?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诵读第一节诗。

2、 诵读第二节。

(1)伴随着春风春雨,我们小朋友又有怎样的变化?

(2)从两个“飞”字中你体会到什么?(追寻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

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 诵读第三至六节。

(1)诗人发现了哪些春的踪迹?勾画出来,议一议。这些春景给“我”带来哪些快乐?给你又带来了哪些快乐?

(2)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四、感情诵读,背诵诗歌,教师小结

五、记忆和书写生字

1、 讨论、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并组词。

2、 展示作业,交流写好生字的要领。

3、 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六、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春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而在“附录”中又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其中提出现当代和外国诗文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基于此认识,本课时笔者用平时收集的反映“春”这一主题的四首现代儿童诗(《春天来了》、《春雨》、《春风》、《春天在哪儿呀》),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融阅读赏析与诗歌创作于一体,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春”的“厚积薄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关于“春”的儿童诗四首,认识春天永远充满活力,春天是无处不在的。

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反复诵读、感悟、记忆及尝试创作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初步领悟学习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识春

1.谈话激趣:

师:春天是个花红柳绿的季节。曾记得王安石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闻名大江南北,而朱熹又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语道出春的真谛。而朱自清更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气息感受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读议《春天到了》

(1)范读:

《春天到了》

小弟弟的门牙掉了/最近才长出来/他很高兴地说/妈!春天到了/花呀,虫呀/小草们都长出来了/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2)自由说说读读:你最爱读哪一句或哪几句?

(3)全班重点赏读: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二、赏春

师: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看,春雨来了,水花、伞花、心花都开了;春风来了,蝴蝶、蜜蜂、人们都在忙碌着。

1. 出示:《春雨》

谁来了?/使湖上的水花/一朵朵开得响亮亮的。

谁来了?/使路上的伞花/一朵朵开得哈哈笑的。

谁来了?/使老农夫们的心花/一朵朵开得甜蜜蜜的。

出示:《春风》

悄悄地流过来/柔柔地流过去/是一条蜜也似的河/

小草真贪嘴/远远的就伸手要/扶桑花更馋嘴/把舌头舔得长又长。

轻轻地流过来/甜甜地流过去/是一条酒也似的河/

蝴蝶尝一口/醉得整天翩翩起舞/蜜蜂喝一口/乐得终日不停地哼歌。

春风/是用明媚阳光酿成的蜜/是用花香鸟语酿成的酒,/来吧,大家快来饮一杯!

2.小组学习

(1)四人小组内合议选择一首诗歌学习。

(2)说说可以如何学懂诗歌?

讨论后归纳:读出特色、悟出真情、画出春色、比出春意。

3、全班读议

三、赞春

师:沐浴着和风细雨,可仍有几个小弟弟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找春天。你能告诉他们春天究竟在哪儿安家落户呀?

1.出示:《春天在哪儿呀?》

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顶着南风放长了线,/就请风筝去打听。

海鸥说: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难道你还没有听见水手们迎接春天的歌声?

燕子说:/

麻雀说:/

太阳说:/

……

2.续写: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续写(如麻雀、青蛙等),绘画的同学可给自己的画题上诗句。

3.学生创作,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4.成果展示。

结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同学们,让我们闻着春天的气息,带着心中浓浓的春意,奏响人生的春之歌吧!

课后反思:

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之灵感”

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语言通俗易懂,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赏心悦目。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显 ……此处隐藏22925个字…… 男女声互评对方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读出情感

B、是否具有美感

提问:大家对朗读技巧有何体会?

引导:学生以本文为例畅谈感受,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点拨:再读课文,大家都在表达文章的美。朗读时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二是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若能做到抑扬顿挫,我们便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

展示:多媒体播放清风流水的音乐,映出花红柳绿的画面,创设优美完整的情景氛围。

要求: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训练:

⑴ 声情并茂,齐读全文。

⑵ 教师评价朗读:

A、成功何在

B、有哪些需要改进

点拨:所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阅读),都应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其意蕴、美感,我们既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技巧去尽情发挥,又要力求突破,跳出限制与要求,达到更加完美的第三步。

三、整体感知──通过内容呈现,理清行文思路,体会文章设计精巧,构思严密之美

训练:

1、抢答:

⑴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色。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层: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迅速标出起止小节并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数字及动词加以概括。

A、( )节至( )节:( )春

B、( )节至( )节:( )春

C、( )节至( )节:( )春

3、概括:绘春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

( )图 ( )图 ( )图

( )图 ( )图

四、阅读体验──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训练:

1、学了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句子?为什么?课后写在积累本上。

五、欣赏品味──通过欣赏全文情景影片,陶冶情操,重温美的感受

要求:学生由静听到小声跟读,入情入景,再次感悟品味,深化所得。

六、作业

拓展创新──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一定会有许多美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试写一段美的人物或景物,要认真体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情入景。并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的趣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活动主持人或引路人的作用。

春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