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03 15:14:39 收藏本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

“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生物进化

低——高

鱼类

鲫鱼

1979年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年

黑斑蛙

1978年

哺乳类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课后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 ……此处隐藏17105个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1、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2、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3、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顺序进行说明。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⑵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⑶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展开充分的想像,以“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科幻小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2、能力目标:

自己能掌握克隆这门比较先进的科学,并且能把这篇复杂的说明文自己看懂。

3、教育目标:

教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克隆。

【重点难点】

让学生把这篇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搞明白。教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克隆。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一篇从网上下载的最新的关于“克隆”的文章。介绍最新的“克隆”技术。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从“科隆是什麽”中,你都了解到了些什麽?

⑴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

⑵从词源上追溯“科隆”及其含义。

⑶植物“科隆”──动物“科隆”。

(学生只能说出一些现象,并不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并且,虽然他们对这样的文章很感兴趣,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愿意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最新的理论,而关于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他们其实是有些反感的。)

2、那末,说了这些,他们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比较熟悉,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地简明易懂;

⑵下定义:有关于“科隆”的定义。

⑶引用法:引用孙悟空的故事,(间接引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科隆”是怎麽回事。

3、“科隆鲫鱼出世前后”地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为何不以时间顺序来写?有何好处?

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两条线索:

⑴从中国的“科隆试验”写到外国的“科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科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

⑵写“科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科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铺垫。

三、布置作业

1、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写一遍,并且背熟。

2、预习下面还没讲完的课文。

3、回去找一下关于“科隆”的最新消息,下次讲课共同交流一下,看看谁讲的最好、最全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字词,提问检查。

2、让学生起来讲他们收集的关于科隆的最新资料,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好了,经过了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克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麽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科隆进行到低吧!

2、经过许多波折,科隆羊“多利”终于诞生了。你一开始知道时,有什麽反应?为何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科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3、科隆是个两面派,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先列举出好处吧?(课文中以及课外的你所知道的。)

(学生们讲得很是热烈。谈的也很投入。不错。)

4、那末,它的坏处又有什麽?

(充分讨论过之后,再让他们发表见解,就可见他们真的是长大了,比初一时成熟多了。)

三、布置作业

1、将自己对克隆的认识、看法整理成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预习下一课。

【课后记】

别看这篇课文大家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讲起来却十分艰难,因为他们对这很枯燥的理论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追求一些新的、刺激的消息。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也不乐意去了解它到底是怎样的形成的。哎!下次再讲,我要换一个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