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莲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姜夔有“一一风荷举”。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四、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莲花君子。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如:我爱梅花,因为它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2【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
一课时。
【程序】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⑴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⑶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此处隐藏27329个字……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