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8 00:30:59 收藏本文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原电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电池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 蒸汽 发电机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 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 比Cu活

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 ( 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 = H2 ↑ 锌片上Zn-2e- = 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 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

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 形成闭合回路

④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2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 ……此处隐藏3734个字……考虑到在高一时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对高一的知识要进行一定量的复习,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原电池的知识点。在复习知识的同时设计的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等。

教学策略:

围绕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在“实现化学能直接向电能转化”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及化学知识技能。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谋,在整个活动中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教学重难点:

掌握原电池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等等。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电的世界里,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答案多样。

(展示)一组图片,如今的电池各种各样,它们的原理是如何的呢?

(转折)我们今天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原电池装置的知识。

(板书)第一节 原电池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回顾)高一曾学过的锌铜原电池,它是如何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

(学生回答)简单的原电池原理

(展示一个原电池的装置)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个原电池装置,它与以前学的原电池装置是有区别的,看看指示灯会亮吗?

(学生观察结果)有电流产生。

(提问)构成这样的原电池有哪些条件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找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实验)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做实验,组与组之间实验有的不相同。

①Zn-Zn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②Cu-Cu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③Fe-Zn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④Zn-石墨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⑤Zn-Cu与盐酸溶液进行实验。

⑥Cu-Zn与乙醇溶液进行实验。

⑦Cu-Zn与电极插入装有不同溶液的两个烧杯。(由多媒体演示)

⑧Zn-塑料棒与盐酸进行实验

⑨Cu-石墨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⑩Zn-石墨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学生回答)一般只要求答是否有电流通过,但在做实验时应鼓励积极思考。

(具体分析)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等(发生还原反应);

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两极─液成回路”

而且,原电池反应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

1.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原电池反应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2)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3)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4)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总结)实质上,原电池装置就是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让反应中的电子经过导线进行转移,从而产生电流。

(思考)与第⑦组类似的实验装置可否改进为原电池装置?

(展示)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

(多媒体展示) 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的原理。

(讲述)该电池装置的原理,装置的优点,加入半电池的概念以及盐桥的作用。

(板书)

(原电池可以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2.盐桥的作用

3.工作原理

4.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

利用所给材料设计原电池,并用实验验证设计结果。

电极材料:Cu、Zn、碳棒、Fe

溶液:ZnSO4溶液、ZnCl2溶液、蔗糖溶液、盐酸溶液、硫酸溶

液、CuSO4溶液、氯化铁溶液、酒精溶液

盐桥

(评价)也可能有错误,但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态度。

(思考练习)

1、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2、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电池是( )。

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Cu,负极为Zn,电解质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为CuSO4溶液

3、将反应2Fe3+ + Cu = 2Fe2+ + Cu2+设计成为原电池装置,要求:标明电极材料、电极名称和电子流通方向、电解质溶液,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 由时间而定,习题的讲解)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

1.认识了一种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它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严格的分开,形成了两个半电池,用导线和盐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了效果更好的原电池。

2.并且能够根据该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作业)

一、探究延伸:

各小组自己设计原电池的装置,并从原理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设计,上交所设计方案,安排课余时间用实验验证本组的实验方案。

二、家庭实验探究:

1、请你在家中拆一节干电池,并观察其结构。

2、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试说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发生的变化。

(板书)

第一节 原电池

一、原电池

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二、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可以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1)原电池反应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2)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3)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4)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2.盐桥的作用

3.工作原理

4.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

《原电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