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1-07-27 23:12:51 收藏本文
《画》教学设计(15篇)

《画》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牐犠灾餮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牐犖疑杓频“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这是《牧童评画》。

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

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牧童评画》

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把《牧童评画》的现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2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牧童评画》。

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内容。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可以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现在词汇非常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六、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七、拓展作业:

1.理解课文,你想对杜处士和牧童说什么?

2.推荐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可文言文,让学生读、背。

《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玲、详、幅、奖、催、叭、脏、筋”,写字4个“肯、脑、筋、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玲玲不但聪明可爱,而且还会画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学习四会字“玲”。学生讲字,看到这个字你还会想到哪些字?换偏旁“邻、岭、零、冷”等)。

3、“玲玲”两个字放在一起,第二个“玲”读轻声。玲玲画的是什么?她的画怎么了?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试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此处隐藏15187个字……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会想些什么?

4、讨论:你从爸爸与玲玲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5、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感悟

1、读了课文,你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今天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把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积累起来。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肯、脑筋“,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点拨,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端详:仔细地看。

仔细;细心

相关链接: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法 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美 爱因斯坦)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奥 弗洛伊德)

阅读在线:

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个年轻人为贫所困,便向一位老者请教。

老者问:”你为什么失意呢?年轻人说:“我总是这样穷。”“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你还这么年轻。”“年轻又不能当饭吃。”年轻人说。老者一笑:“那么,给你一万元,让你瘫痪在床,你干吗?”“不干。”“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但你必须现在死去,你愿意吗?”“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财富干什么?”老者说:“这就对了,你现在这么年轻,生命力旺盛,就等于拥有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又怎能说自己穷呢?

年轻人一听,又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板书设计:

25 玲玲的画

坏事变成好事

肯动脑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可能办成的事能办成

《画》教学设计15

设计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对话较多,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你平时都喜欢画什么?在画画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中的主人公玲玲就在画参赛画时遇到了一件让她急得哭起来的烦心事,那是一件什么样的烦心事,玲玲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玲玲的画》。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想想你怎样记玲玲的“玲”字(齐读课题两遍,说说怎样记住“玲”字)。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玲玲遇到什么烦心事。

二、初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生字、生词,抽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人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2.多媒体演示符合课文内容的三幅画——玲玲刚画好的画、弄上墨渍的画、把墨渍变成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玲玲心情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说说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板书:满意(完成画作)→伤心(弄脏画面)→满意(巧添小狗)

2.齐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

3.多媒体演示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同桌分角色练读。

4.指名在全班分角色读对话,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爸爸和玲玲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展开三次对话的?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呢?(第一次对话:爸爸的话要用关心、催促的语气来读,玲玲的话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画好了参赛画而感到满意的语气;第二次对话:玲玲的话要读出紧张、着急、伤心的语气,爸爸的话要用沉稳、安慰的语气来读;

第三次对话:爸爸的话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5.男女生对读。

6.师生合作,男生读爸爸说的话,女生读玲玲说的话,老师读叙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插图的段落。(第九自然段)

2.齐读第九自然段,想想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多媒体演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1)齐读,边读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四人小组、全班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指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这里的“坏事”是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这里的“好事”泛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并不是指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事。(板书:好事、坏事、获一等奖)

(4)教师小结。

爸爸说的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化的;二是指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

六、回归整体,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1.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玲玲和自己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遇到过的话,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2.教师总结谈话:是啊,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弄脏画面的一块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花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因为自己长得丑而遭到别人欺负、讥笑的丑小鸭,原来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就是这样,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板书:开动脑筋

3.同学们喜不喜欢课文中的玲玲?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玲玲的喜爱和赞美的心情齐读全文。

七、实践活动

回到家里,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自己从书刊中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画》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