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8 00:30:36 收藏本文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初步感知

⒈上节课我们初步知道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他50岁时写了著名的诗篇《游子吟》。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吟诵这首诗时都会心灵震颤,热泪滚滚,因为他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哪位同学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蕴涵着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位,去感悟。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2、孟郊的母亲是怎么为他缝补衣服的?

结合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

说明:在孟郊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的针脚。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向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年老的母亲中间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谁愿意把母亲此刻的动作表演出来呢?(动作展示)

3.看到这位母亲细密的针脚和她劳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师: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生:母亲真好!

生:母亲对我的爱真深啊!

师:母亲熬夜逢衣为的是……(儿子),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的还是……(儿子)

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指名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恩情”。

4、这细密的针脚透着母亲深深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5、此刻妈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6、 谁能体会此刻孟郊妈妈的心,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试读、指名读,齐读)

7、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没有说什么感人的话,却用针线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缝进了衣服。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浓浓的感情就融会在诗句中,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体会。齐读古诗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一晃眼就到了第二天清早,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2、学生交流

生:郊儿,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当心生病。

生:郊儿,你远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生:郊儿,你可要时常给家里写信呀,娘会一直盼着你的来信的呀!

生:郊儿,你晚上看书学习不要太熬夜,要当心身体。

3.师: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4、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不舍和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5、听了母亲的话,诗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点头)。

6、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为什么诗人的眼睛会湿润了呢?

(母亲呀,这是为儿子操劳而增添的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7、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8、母子俩彼此挂念,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呀!这里,哪句话也特别能体现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过渡:虽然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叮嘱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慨万千,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 自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

1、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理解词语“生机勃勃”。小草生机盎然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屏显句子 指名读

2、小草为什么能长得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相机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3、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

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4、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转变成陈述句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比较一下两句话,哪句好?说说为什么?

出示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6、诗人为什么说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让人感到温暖)

7、诗人从什么地方也感受到了母亲给予的温暖?

相机出示句子“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8、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动作展示出来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练读这句话,齐读。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 ……此处隐藏21247个字……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清晨送别图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路上感恩图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 想到——母亲头上又 。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 。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 ,母亲头上 。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古诗,深化情感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生动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为了不让自己轻易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演绎着,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我抛弃了教参,抛弃了电脑,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教材。我在家里大声地朗诵,轻轻地低吟,当自己在文本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关注到了文中的三个画面:“夜缝图”、“惜别图”和“感恩图”。这三幅图与文本一一对应,又与文中古诗紧紧相连。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品图入文,品文入诗。

品“夜缝图”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在学生对图有初步印象之时,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针针一线线”两处关键文字,反复品读,进而引发对母亲缝衣时所思的联想。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

品“惜别图”时,我先让学生给图取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提炼出“惜别情”三字。如何理解这名字呢?我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图:你们看,母亲的双眼凝视着儿子,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说……在学生充分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引出母亲的叮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亲切的话语中。爱不是单向的,通过对这幅图的第三次细读,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过“湿润”悟出孟郊对母亲的不舍,此时引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品图,读文,赏诗,三维一体。

有了前两幅图的铺垫,品“感恩图”时,我由孟郊所见引发所思,抓住关键词语“抚摸”,通过动手演示,首先感知“抚摸”的轻柔,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再次感知“抚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为何抚摸衣服的思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抚摸”一词所传递的爱的温度!再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但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图、文、诗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点拨,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孟郊母亲的所思所说,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进而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