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谈生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8 00:30:11 收藏本文
《谈生命》教学设计

《谈生命》教学设计

《谈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品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3、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反复朗读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世纪老人冰心又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检查预习

1、作者

2、生字、生词

挟(xié)卷 芳馨(xīn) 怡(yí)悦 云翳(yì)

巉(chán)岩 荫庇(yìn bì)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带问题朗读:①本文只有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看能否找到划分层次段落的关键语句?②作者是如何谈生命的?)

1、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一江春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这个过程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行程的终结”时“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3)“一棵小树”部分,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在生命的历程中,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面对死亡,小树作何反应?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4)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5)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1)提出话题,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可从几个“有时候”领起的内容来思考,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

(3) ※生长顺序

※四季的不同状态。可从中摘录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相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5)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3、独特体验

在作者的眼中,生命像一江春水,从雪山发源,最终流入大海,生命像一棵小树,历经四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生命像什么……”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作者将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1、品读,品读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句(最好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3)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4)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5)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6)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黄莺清吟”指人生中的美景,“杜鹃啼血”指惨景,而“枭鸟的怪鸣”则指人生中凶险的事物。美景与惨景、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3)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4)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5)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6)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再读课文,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此处隐藏14603个字……──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自选学法,品读──拓展迁移,感悟升华──推荐书目,课外延伸──反思小结,巩固创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能够联系已有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⑵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点拨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读书思考交流与感悟。

⑵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阅读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的思想情感。

⑵培养学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

2、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3、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⑴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整合和渗透,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

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一种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理解。同时在重点处留空白,在难点处留空白,在知识延伸处留空白,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的圈点勾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领会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配以激昂高亢的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思考看到画面都产生了哪些联想。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聆听音乐。

(设计意图:渲染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整体感知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四种学习方法

朗读法;点评法;构图法;质疑法。学生从四种学习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进行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平台。)

四、说话练习

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出示三个与生命有关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进行表达。从教师给定的三个开放性题目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意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命的独特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课外延伸

教师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进行课外延伸。学生可以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图书馆,现代网络技术等语文课程资源,以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

六、教师指导学生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和自我评价单

学生从“知识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方法上的收获”三个方面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并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读书活动。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绝对不能少了学生的朗朗书声,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感知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的主旨。因此,要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来进行学习。通过对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的点评赏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的目的。这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书中,以实现学生学习的深入和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本节课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针对本文画面感强,适合朗读以及语句含义深刻等特点,我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即:朗读法,构图法,点评法,质疑法。学生犹如进入了学法超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爱好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就文本讲解文本,而是应当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创作天地”这一环节,里面设计了三间创作室:

1、以“生命”为话题说一段话。

2、冰心把生命比做春水和小树,你还想把生命比做什么?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人的事迹?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语文学习的空间由课内拓展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化,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进而爱生活,爱语文。

点评

《谈生命》一课是刁英芳老师在哈尔滨市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所作的一堂课,此课曾荣获市级一等奖。刁英芳老师的《谈生命》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设计实效性。

教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将课堂流程分为六大版块,版块之间环环相扣,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进作品,走进生活,在感受优美意境的同时,又能不断的去创造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入理解的内容,在小组讨论中求同存异,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二:学法多样性。

本课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同时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了学生选择学法的权利,同时也使学生能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理解,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

第三:内容拓展性。

围绕着“生命”这一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三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说话练习。这一环节的设置对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为深广的空间;同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多篇进行课外阅读,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沟通和衔接,调动了学生课下学习语文的热情,将新课标中的探索式学习巧妙而自然的融入实际教学。

总之,《谈生命》教学设计发挥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谈生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