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2教材解读:
《元日》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二单元一篇主体课文,是首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作者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诗人王安石。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诗歌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
设计理念:
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鼓励学生自学古诗,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字典、查词典、看画面、讨论、阅读开卷有益等方法解决。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音,并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有感情。
2、通过查工具书、阅读开卷有益、看图等方法理解生词。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1.关于春联、诗配画的课件,音乐。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展开联想
1、字典里“日”字可以指太阳,也可以指时间,如:一日是指一天,“元日”是哪一天?
2、说到大年初一,就想到过年,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古时人们怎样过年的,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
二、读古诗、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全班检测汇报,谁愿意来读一读?
3、看屏幕抽读,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不懂的想办法解决:
4、教师范写生字。
5、把听音乐的感受带进诗里读,男生读——女生读——打着节拍读
三、看画面,明诗意,悟诗情
再看这首诗,你都看到哪些画面,让我们大家和你分享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1、你看到了什么?一岁是指?
2、除是什么意思?除夕之夜还能听到什么?
3、相机补充除夕之夜放爆竹和守岁的故事。
4、读诗句,感受除夕的热闹。
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看到了那一幅画?
2、相机补充屠苏的相关资料。
师:酒是暖的,还有什么是暖暖的?(合家团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暖洋洋的)
3、体会“入”字再读,这幸福的时刻,如沁人心脾的屠苏酒,人们沉醉在节日的喜悦中。
4、再读,把你的体会送到诗句里。
千门万户瞳瞳日,
1、你给我们看的这幅图是?
2、“千门万户”还可以说……瞳瞳日是什么样的日?
3、这幅画带给你的感受是——美好、详和、充满生机、希望……
4、感受着美好、充满希望的瞳瞳日!
齐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1、桃符是什么?金钥匙找到答案勾出来。
2、教师随机补充桃符资料。
3、换桃符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走进王安石。从哪个字眼能体会诗人心中的企盼抽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抽背——齐背——
5、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情景,每行诗句都写了过年的一种仪式,
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1、贴春联:(随即渗透春联知识)
上联:一夜连双岁 下联:五更分二年 横批:辞旧迎新
2、对联:
上联:莺歌燕舞春无限 下联:雨调风顺岁有余
3、师生对对联
4、作业:
认真书写“爆”、“苏”、“换”、“符”四个生字。
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收集春联,和同学交流欣赏。
板书:
12、过年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换 符 辞旧迎新
元日教学设计3目标预设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 ……此处隐藏15779个字……师补充介绍:屠苏是古代一种用屠苏草泡成的酒,到了正月初一这天早晨,全家老小面向东喝下屠苏酒,祈求一年身体健康。
(2)曈曈日: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根据“日”的意思来猜)
(3)新桃、旧符:即新春联、旧春联。(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
师补充介绍:古代桃符是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挂在门旁,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而桃符被称为春联,并用纸书写,始于元代,明代才开始流行。
[设计意图: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而读也要力求体现层次性,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在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关注插图这一教材资源,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资料补充,进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精读感悟、交流诗意
1、古诗中的拦路虎我们已经扫清了,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看图,想想诗中描绘了古代过春节的哪些场面?和小组同伴交流交流。
(1)、学生读诗看图,想诗意。
(2)、小组合作交流,议诗意。
2、派代表说诗意,诵读感悟。
(1)、读悟一、二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导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高兴、幸福)
诗中的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觉?(暖)
紧扣“暖”字体会春风给人们到来的温暖感觉。
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相机评价)
(2)、读悟三、四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温暖的阳光照着千家万户,人们都要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
导读:是呀,新的一年使人感到充满光明和希望,让我们满怀希望地读读诗的后两句!(指名读、男女赛读,相机评价)
3、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沉浸在了新年的欢乐中,让我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强调“读”,正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正确有效的方法。在读中感知形象;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赏诗中景。]
四、走进诗人、体悟诗情
过渡:其实,王安石写这首石并不仅仅是描绘春节的热闹喜庆,还有他更深的用意呢!(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一)、了解背景
1、学生默读背景资料,思考: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2、汇报内容(预设:作者不仅是诗人,还是胸怀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当时王安石正在废除旧法、推行新政,但遭到一些官僚地主的反对……)
(二)、入诗悟情
1、学生自主悟情
(1)、带着你对诗人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2)、学生汇报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会抓“除”、“新桃”和“旧符”、“换”谈理解)
(3)、点拨:“除”字暗示着要废除旧法;而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则代表用新法代替旧的不合理的法规。
2、教师引导悟情
评价点拨:同学们很快就读懂了诗人的心,真了不起!在诗人心目中,他坚信新政法就像春风一样一定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诗中哪个字能体会到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呢?(“总”字)
引导:再看诗题“元日”,仅仅是指新年的开始吗?还暗示着什么?
点拨:诗题暗示着新政法的开始推行,可见,全诗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除旧布新的期望和决心。
(三)、师生满怀激情齐背诵。
[设计意图:一首诗隐喻一种情,一首诗暗藏一段历史。带领学生走进诗人,体悟事情,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建构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五、自选检测、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准备做些什么?(整理学生汇报)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推荐阅读王安石的优秀诗作《登飞来峰》、《泊船瓜洲》,体会诗人对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向往。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既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更是学生内心真实的需要;这样安排,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进行了很好的检测。]
【板书设计】
元 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屠 苏
曈曈日
新 桃
旧 符
【教材特点】
《元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课中的一首诗,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涉及到春节期间放爆竹、贴春联和饮屠苏酒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欢乐喜庆的景象。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飒爽劲健,直指题面,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承接起句,涉及春节饮屠苏酒的民俗,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将笔锋转向广阔的社会,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紧密呼应。全诗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同时也隐喻着诗人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学生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诗中的一些词语“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因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然而,这些词意确是学生们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并且利用好教材的插图资源,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内心的寄托。
【教学理念】
从古诗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特点出发,以我区课堂教学“三步导学”模式为依托本课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学过程的节奏调整、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其次,要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地形象美、意境美,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此外,要利用好插图理解词语。
【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学习经验和诗内容本身的特点考虑,教学以音像先入、渲染气氛、激情导入,初读感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诵读积累、体悟诗情为主要活动。回顾教学,反思如下: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课件使用有效。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对诗、对诗人的理解,学生的感悟也在逐步加深,朗读一次次达到入情入境。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词意的环节,课堂气氛自然、和谐,都在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最终不仅理解了词意,更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学习的快乐莫过于此。
3、在汇报词意时,有些学生加入了关于春节的风俗和传说,虽然导致后面教学紧张,但也是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一次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机智,既要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也要适时把握、调整好课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