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神贯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略读课文特点,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悟、体验与感受,理解内容,体会写法;挖掘空白点,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激发情思,深化理解。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回归本色教学。
教学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默读,这是怎样一个人?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默读,这又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罗丹(出示罗丹照片)。读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出示的两段简短的文字资料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1、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朋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读题目。
2、什么是全神贯注?由这个词你想到什么?
3、指名学生根据课题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小结: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课题《全神贯注》正是罗丹工作态度与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在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利用题目资源,让学生在题目前后补上词语连成一句话作为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也是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件事的呢?自由读读课文,生字读准,课文读通,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读词语,相机纠音,强调“挚”、“塑”等字形。
邀请挚友塑像诞生激烈径自猛然抱歉感触
3、交流: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相机板书。指名学生结合板书与课题,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相机指导。
发现毛病修改塑像忘记挚友深有感触
4、小结:把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综合组织,归纳出来的故事内容更加清晰与完整。那么,对于这件事,事后茨威格是怎样评价的呢?出示茨威格的话,指名读:
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5、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这件小事会影响茨威格的一生?影响茨威格一生的究竟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每一部分的要点,再根据板书综合组织语言,归纳出更加清晰完整的课文内容。在这一过程的展示中,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升,脑海中也初步建构起人物的形象。
四、感受形象,了解写法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和茨威格一起去认识罗丹。请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划出印象最深的描写罗丹的句子或词语,感受感受。
2、随机重点感悟以下句子,指导朗读: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杰作”一词,体会罗丹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罗丹的情感变化与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体会文章的描写特色。
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3、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走出罗丹的工作室,茨威格心想:。
4、交流点评。
5、茨威格被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打动了,顺势出示结尾:
茨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指导朗读。
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以茨威格作为事件发展的线索,以重点句子为切入口。在动态生成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感受罗丹的形象与文章的表达特色,达成“写了什么”、“怎样描写”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学习的本位特点。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再次出示茨威格的话,指名读:
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2、这个伟大的人——罗丹影响了茨威格一生,也影响了欧洲的雕塑发展,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学生欣赏罗丹的艺术作品。
3、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课尾欣赏罗丹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罗丹杰出的艺术成就,呼应课前谈话的主旨,回归学生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的结构趋于完整,罗丹的艺术形象得以丰实。
板书:
一、发现毛病
二、修改塑像:动作、语言、神态精益求精
长时间 ……此处隐藏25481个字……的内容不够时间完成。2、忽视了对罗丹“追求完美”的品质的感悟。在课堂上对罗丹做事全神贯注做了引导,给了很时间学生自读自悟,但对罗丹的追求完美的品质却忽略了。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15【教材解读】
《全神贯注》(上海市教材三年级下册、人数版四年级下册)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并学习体会本课人物描写的方法。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对教材作了“集约化”处理,使教材内容形成“板块结构”,着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力求体现“突出语文本性,加强语言训练”的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人物关系
1、板书课题,注意“贯”字上面的笔顺容易错(板书示范),从字面上理解什么叫“全神贯注”。
2、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谁的故事。(出示罗丹头像,简介罗丹)(板书:罗丹)
3、简介茨威格,读好外国人名,随机理解“挚友”。
4、齐读课题。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师小结依据课题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小学生来说,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要多读多写,但还要适当给予语言规律和方法的指导。此处设计力求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如痴如醉”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2、选择最喜欢的一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抓住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猜猜罗丹心里想的是什么。(学生自读自悟,同桌交流)
4、师逐句读文,生相机交流,师适时点拨。
5、师小结:
读书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还应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空白点”一般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或突破点,但有时它存在于很浅显的句子中而往往为人所忽略。第二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好,就是因为它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写了他发出的一些声音,但是没有把罗丹内心的话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设计这样几个步骤:先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自己读,读中想象,揣摩体味,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理解了“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6、出示句子: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释“痴”字,选择解释义项,说说理由。(板书:痴)
7、补充板书:如痴如醉
8、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教“痴痴”一词时,通过选择字义的方法,既解决了生字的字义,又使学生感悟到罗丹对工作的痴迷。同时,又与上文的“好像喝醉酒一样”巧妙地联系起未,一个如痴如醉的工作狂形象跃然纸上,板书也顺理成章。学生不仅把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提取出来,而又体会到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立体化”的教学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强度增大。
三、略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全神贯注”
1、出示句子:
“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女像,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释“整个世界”,理解“全神贯注”。
2、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
从哪里体会到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了?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精益求精”
(课堂实录片段)
师:就是这样一座让罗丹如醉如痴地修改的女像,在茨威格看来是非常完美无缺的,课文中有一个词,你们找一找,是哪一个词?
生:杰作。杰作是什么意思?
生:仪态端庄。
生:不禁拍手叫好。“不禁”说明茨威格看到雕塑忍不住叫好,说明这座女像实在太完美无缺了。
生:大概因为茨威格不是雕塑家,欣赏水平不是很高,所以认为是杰作。
师:我要纠正你一下。茨威格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罗丹在雕塑上的造诣同样高,文学和雕塑都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他的眼力不会错,作为罗丹的挚友,他也不会去吹捧罗丹,他说这件作品是杰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对这样的杰作罗丹还不满意。
设计意图:第一自然段中茨威格为什么能对罗丹的作品如此理解、欣赏、赞美是这篇课文的空白点,老师可补充茨威格在文学上的造诣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是相通的,茨威格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让他足以能够理解罗舟的艺术作品,而罗丹的这一雕塑作品得到具有如此欣赏水平的作家的赞赏,它必定是十分杰出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杰作,罗丹还是觉得需要修改,可见他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茨威格资料的补充从侧面表现了罗丹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使罗丹的形象更加丰满。
师:这个句子里有个词──“端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认真、仔细地看。
师:这一句中还有一个带“端”的词:端庄的“端”和端详的“端”意思一样吗?
生:端庄的“端”是端正的意思。端详的“端”是仔细地看的意思。
师:罗丹仔细端详后怎么说,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罗丹的话)“不,还有毛病。……”
师:对于这样的杰作,他还说有毛病,还要去修改,值不值得?(自由讨论)
生:没有更好,只有最好。
师:是啊,罗丹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正因为这样,茨威格被罗丹邀请参观他的一件作品,又被罗丹遗忘,他不仅没有──(生:责怪),反而更加理解罗丹,敬重罗丹,钦佩罗丹。齐读茨威格的话。
设计意图: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放回语言环境中“猛滚一番”。在教“端详”一词时,先问学生哪个词最能体现罗丹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引出“端正”一词,再辨析“端”字,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五、升华中心,拓展延伸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分步理解茨威格的话,随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展示罗丹的部分作品。(播放媒体)简介罗丹作品并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学生初读课文觉得一目了然,可实际上读懂的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
⑴任何工作,首先要值得去做,然后要做好,就必须怎么样?
⑵罗丹认为什么事值得去做?
⑶他认为应该做好吗?层层剥笋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