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雪》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雪》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 ……此处隐藏23695个字……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雪》教学设计 篇13一、教学目标
1、品析香雪的形象,感受香雪身上的美;
2、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自我心灵觉醒;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三、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进取和保留。
四、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千变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读音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请同学们读小说标题《哦,香雪》,品出感情韵味。
哦,读三声,表惊讶;哦,读四声,表赞美。
(二)美的叩问 香雪之美
1、阅读《哦,香雪》品析香雪人物形象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第37段)
善良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6段)
纯真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47段)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跨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第64段,65段)
坚毅,执着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第69段)
自爱
明确:香雪是一个充满淳朴之美、自尊之美、青涩之美、执着之美的女孩
(三)美的历程 迂回曲折
1、香雪是否有自卑、虚荣的一面?
2、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它可能会经历虚荣自卑,美的历程本就是迂回曲折的。
(四)比较阅读 寻找共性
作品人物事件人物特点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窃读记》“我”
《哦,香雪》香雪
(五)主题阐释 心灵觉醒
生活在遥远的小山村,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被大山所掩埋,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难能可贵。这便是属于孙少平、“我”“香雪”独特的自我心灵觉醒。
(六)现实意义 人生启迪
相比较北上广,有的地方就是远在偏远山区,那里封闭、落后之地,那么当山外的现代文明之风吹进这样尘封的地方,人们会不会像香雪一样抓住机会,改变自己,如何抓住机遇?
(七)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我们又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现代文明,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需要保留的又是什么?
(八)小结
香雪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香雪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