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雪》教学设计1【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毛泽东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雪》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
1、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2、挖掘古诗内涵,透视古诗人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环境——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咱们先不读,先把这首诗照字帖书写在方格纸上,因为书写一遍,相当于认真地读了五遍,甚至十遍。写字有哪些要求呢?十个字: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2、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3、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3)“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1、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出示: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孤”、“独”——孤独
(2)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2、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三、精神——顽强不屈
1、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2、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3、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 ……此处隐藏15400个字……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比喻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了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1924~1926年所写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词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苦闷和现实社会的抗争。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五、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六、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要求:女生朗读第一部分“江南的雪”,男生朗读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七、板书设计
《雪》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1、赛诗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喜欢唐诗的人,往往能够从画中感受到诗歌里面流淌尚着的情感,那么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再一起走进一首诗。
PPT1:看诗人画像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1、过渡: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PPT2:布置学生自由读诗。
3、谁来读一读、试一试?
指导:“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理解:“径” 和“万径”的意思。
指点: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理解:“千山”、 “蓑”和“笠” 的意思。
5、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1、PPT3:欣赏朗读,想象画面。
2、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3、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其实已经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首画面,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试试看。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1、过渡:同学们,诗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我们读懂了画,还要感悟到这首诗的情。下面请你听老师来朗诵。你在听的时候,心里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PPT4:欣赏朗读,感受意境
2、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寒冷“?
板书:寒冷
着重体会:绝 灭
4、还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
板书: 孤单
着重体会:孤舟 独钓
5、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为什么蓑笠翁坚持独自垂钓呢?让我们走进诗人的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PPT5:了解柳宗元的经历
6、指名朗读:读出孤单
配乐朗读
7、面对政治上的`暴风雪,柳宗元屈服了吗?诗中哪些句子暗示了我们?
板书:不屈
8、朗读:读出不屈
9、总结三次背诗:寒冷 孤独 不屈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1、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2、PPT6: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3、 学生自由读
6、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7、小结: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景色也不一样。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读书,自己想像,自己感受学会了这两首诗,了解了一首诗有一首诗的意境,一个人有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的时候多收集一些古代的诗歌,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读,收获肯定不少!
板书设计: 江雪
寒冷 孤独 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