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11.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用书》中说道:“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教材首先通过“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用图示法、列方程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解法的巧妙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学习中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增强明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圆形纸片、小棒若干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卡片。(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欲望,同时引出课题)
顶上红冠戴红红眼睛白白毛
身披五彩衣长长耳朵短尾巴
能测天亮时身披一件白皮袄
呼得众人醒走起路来轻轻跳
(猜一动物)(猜一动物)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后在黑板上出示鸡和兔的图片。
2.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3.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鸡和兔各有什么特征。(目的是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预设:鸡和兔各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两只翅膀,兔子有四只脚。)
二、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小黑板)(“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我第一次出示的尝试题把原题中的数据改小了,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2.从题目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捕捉隐含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鸡和兔共8只,鸡和兔共有26条腿,同时捕捉隐含信息: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
3.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探究。(老师参与其中,启发、点拔,师生互动。)(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体验、有收获、有感想。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弄清“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策略,亲历多样化解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5.学生汇报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预设以下几种方法:(根据时间而讲解其中的二至三种方法)(这种设计有一定的伸缩性,教师可以灵活把握。)
(1)用方程解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16+2X=26
2X=26-16
X=5
8-5=3(只)
即鸡有3只,兔有5只。
引导学生口头检验
(2)形象生动,讲解假设法
①、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26-16=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每只兔少算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10÷2=5就是兔的只数,8-5=3(只)鸡
②、思考:假设笼子里都是兔该怎样求?
同桌口头完成。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3)列表法。
出示图表:(小黑板)
学生反馈填表过程,说明从中发现的规律。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2一、课题与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想列表法和假设尝试法使全体学生初步感知两种方法从数到形的转化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过程,使全体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名称:初步感知猜想列表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不断验证,使全体学生初步建立头和腿的联系。由于猜想的局限性,让学生通过列表法有序进行列举,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活动组织过程:(10分钟)
1、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6个头,共16条腿,几只鸡,几只兔?
2、读题,审题,学生先猜测。
……此处隐藏22084个字……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
2.举出实例
生1:买了一些苹果和梨子,告诉苹果和梨子的单价和总数量,还有总的价钱,求苹果和梨分别买了多少千克。
生2:自行车和汽车一共有几辆,一共有多少个轮子,求汽车和自行车分别有几辆。
师:可见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都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课后可用我们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3.课堂作业
从第115页做一做中自选1~2道题完成。
[评析:《孙子算经》中原题的解决,让学生排除了课初的悬念;作为特殊而巧妙的古代抬腿法的课件简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放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列举,让学生体会到了此类问题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书面作业的当堂完成和自由选择,足以体现了教学的高效和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及时训练与提升,以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尊重。]
[总评:鸡兔同笼问题过去是少数精英学生学习的竞赛内容,如今是全体学生学习的一般内容。如何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得了、学得好、学得乐,广大教师都在密切关注。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表现还的确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特别注重了以下主要方面。
1.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学生先后运用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代数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注重了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的随意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把《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 、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特殊规律,使学生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再认识,再分析,将列表的过程更优化。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谈话:“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周,你们可以称呼我?今天需要我们共同配合,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为了表达谢意,我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来猜一猜,有多少?(5…)太少了?(50…)多了,(40…)少了(45…)差不多了,(46…)恭喜你,答对了,下课就由你发给同学们。
2、喜欢数学吗?数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你们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向你们推荐一种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出示问题:“鸡兔同笼,有5个头,1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1)你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2)请你们猜一猜将鸡、兔可能是几只?(……)
(3)把你猜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4)板书学生的过程
鸡 1 2 3
兔 4 3 2
腿 18 16 14
(4)评价:从尝试简单的开始,一个一个的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方法多么简单啊?如果我们再横竖加上几条线,就成了美观的表格。看来,列表来解决这类问题还确实简单,如果现在将鸡兔的数量增加,还能解决吗?(重点引入列表)
2、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几只?”
(1)自己先想一想如何利用列表来解决?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3)独立完成列表。
(4)汇报想法和过程
小组1:逐一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腿多了,说明什么?兔子多了,怎么办?)鸡有2只,兔子有18只,那么就有76条腿,一只一只地试,学生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每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子,相应减少2条腿,)
小组2:跳跃式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要比54条腿多的多,因此,兔子的只数也可能多了很多,但是鸡的只数可以不用一只一只依次递增,而是从猜一只到猜5只(或者其它几只),当腿的条数在50到60之间,(提出问题:兔子可能是几只?到底是谁估计的更加接近呢?)
引导发现:这样就减少举例的次数。并通过数据的调整来优化解题策略。
小组3:取中列表------假设鸡兔各有10只
小组4:方程
小组5;奥书班中学习过算术方法(让孩子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三、适时反思,掌握策略(两题任选其一)
“同学们,鸡兔同笼”
1、观察三种列表的方法,比较异同?
2、谈一谈;你们有什么感受?
四、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课后练习1、2、3(比较不同-----答案是否唯一)
2、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