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舟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核舟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舟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
1、教材依据
《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选择文言词语中意义变化较大、用法也比较复杂的常用词语,作为积累的重点,并附上例句。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课下注释初步读懂课文。同时,我的教学班级的学生约五分之三来自农村家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阅读视野较窄,阅读能力中等偏下,积累不丰富,语文平均成绩75分上下,低于年级平均成绩5分左右。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核舟记》的教学既要体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又要体现部编本教材对自读课文的要求,还要根据学情进行有效教学。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
②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③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与生动相融合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
②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难点
①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
②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与生动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研究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本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和教学指导,以及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资料链接等内容,参考语文八年级下册《绩优学案》,细读课文,收集微雕、核雕图片、朗读录音等,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朝的手艺人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物、人、文、景,构思精巧,形象逼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的作者就通过独特的视角,生动细致地再现王叔远的一件核舟微雕的形象,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板书文题)
(二)课堂预习,培养自学
1、学生自读《绩优学案》的“预习梳理”。
要求:了解作家作品、背景材料和课文主题;识记重点字音。
资料:
2、学生思考、讨论:《核舟记》的“记”是什么?《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记”与《核舟记》的“记”有何不同?
预设:
①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地景物,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记”的是一艘“核舟”,是一件工艺品,目的是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和高超技艺,属说明类性质的记叙。
②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严谨的说明性语言,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所以,同为“记”,它们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3、学生齐读《绩优学案》的“基础知识梳理”。
要求: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4、教师补充《绩优学案》的“基础知识梳理”中“一词多义”没标明的词性,“词类活用”中的“多髯”的用法,“特殊句式”中的“核舟一”的句式特点等。
资料:
(三)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
要求:标注生难字的拼音,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节奏等。
朗读节奏提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轩敞者/为舱”,“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此处隐藏33420个字……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⑶ 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⑷ 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⑸ 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⑹ 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
⑴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⑵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⑶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⑷ 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⑴ 长约八分有奇。⑵ 左右各四,共八扇。⑶ 船头坐三人。⑷ 共阅一手卷。⑸ 横卧一揖。⑹ 倚一衡木。⑺ 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