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6 17:06:06 收藏本文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

一、情境导入播放相关图片。

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观看并思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展示课题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看、思考、记忆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新授知识

(一)种群概念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

设疑: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回答:

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思考,回答问题,纠错。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看资料、思考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种群密度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

邀请: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

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点评:及时肯定表扬记忆,思考,看书,讨论,回答问题。

回答:(2、3)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培养学生书写和语言的规范意识。

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布置研究性课题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还有哪些?

具体操作方法如何?

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出生率和死亡率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

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

设疑:你如何理解7.8这个数字?

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有何意义?你现在能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了吗?

注意:迁入和迁出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它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强化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3.年龄组成

设疑: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

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画图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中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

4.性别比例讲述: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

设疑:你能就三种性别比例类型举例吗?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

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回答:

(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象海豹)。

(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如蜜蜂。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布置研究性课题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

造成目前某些地区性别比例“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将会有什么危害?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提问:

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练习:课后练习思考,回顾,小结,回答问题。

回答: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 ……此处隐藏2524个字……

设问: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

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

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

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

教师总结:

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

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

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2、生率和死亡率

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

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举例点评外界因素的影响。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图片

教师: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种群数量的另两个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的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类型:投影见课本图4-3,组织学生观察。

思考与讨论: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2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导学生举例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

①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当(人类);

②雄性多于雌性(社会性昆虫);

③雌性多于雄性(家养动物)。

一般来讲,人工控制的种群,雌性多于雄性。想想为什么?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尾,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老师总结: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影响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违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猫应该增加数量,同样迁入和迁出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来解决,比如让它们进行无性繁殖,人工为它们抚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种群除了数量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空间特征。

活动3【讲授】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三、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和老师投影的几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

活动4【讲授】小结

四、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当堂检测:

1.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原因。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计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4.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

A.害虫死亡率增高 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

C.害虫出生率下降 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