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的教学设计1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习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1)明确某一学习任务的始态和终态;
(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以使学习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1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学生原有水平——知识、技能、态度。分析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习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平。
陈述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
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习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习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2反馈信息,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 2CO 3、CaCO 3;一般认识的物质:如,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 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
3.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实验室制法为主)、用途;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水— —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碳——石墨、金刚石(单质——同素异形体)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 2、Na2CO 3、CaCO 3
可表述为图表(分类)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方法论)
故事: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吕彩玲《金刚石、石墨和C60》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关系)。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 总结本节内容[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
注意直观、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 ……此处隐藏22485个字……电子的物质的量,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解得开始时需加入硫酸的量为634。6g。
(6)在前一问的基础上,求出充、放电后溶液的体积,即得该蓄电池中硫酸溶液的体积差为105。8cm3。
(7)本问属环保问题。由于铅蓄电池笨重,抗震性差,有酸雾产生,需补水,一旦漏液会造成设备的腐蚀等问题。因此,用久了的铅蓄电池会发生漏液,铅污染环境等。
二、变换试题设问角度,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在传统的高考复习中,学生的思维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久而久之,这种定势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丧失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高考复习中,笔者在考题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变化设问角度,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激活状态中,以达到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例2:芒硝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试回答:
(1)我国广西某地蕴藏着一大型芒硝矿。从广西的地理环境看,该大型芒硝矿床应存在于地下浅层,还是地下深层?为什么?
(2)芒硝可调节室内温度,科学家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一是将装有芒硝的密闭聚乙烯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当太阳照射时,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达到蓄热效果,使室内温度保持较低温度;晚上,它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请问这是为什么?请用方程式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讲,芒硝可作什么材料?
(3)为测定Na2SO4和NaCl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学生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称量样品→溶解→加过量试剂A→过滤出沉淀B→洗涤沉淀→烘干称量→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a。实验时,甲学生选用AgNO3作试剂A,乙学生选用BaCl2溶液作试剂A。问哪一位学生所选用的试剂A不合理,为什么?
b。以下都是在试剂A选择正确时进行的实验:检验加入的试剂A是否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Wg,沉淀物质量为mg,请列出实验测定结果的计算式:Na2S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复习第三章《硫、硫酸》专题时,通过参考一些资料独立编写的试题。本题以学力立意,主要考查硫酸盐的溶解性、结晶水合物得失结晶水所伴随的能量变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等,但试题变化设问角度,以生产、生活实际为线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第3问能很好区分学生平常是否做过实验、做实验时积极思考,还是“照方抓药”。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做得极不理想,有80%的学生没有全部做对,这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现简答如下:
(1)地下深层。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充沛,而芒硝溶于水,因此只有在地下深层才能存在。
(2)Na2SO4·10H2ONa2SO4·nH2O+(10—n)H2O
其中n<10。由于芒硝随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得失结晶水,在得失结晶水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因此,芒硝可作储能材料。
(3)a。甲学生选用AgNO3溶液不合理。因为除生成AgCl沉淀外,还可能析出少量Ag2SO4沉淀,而且烘干沉淀时,AgCl将发生分解,使测定结果不准确;b。取上层反应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不再生成沉淀,说明A过量;Na2SO4的质量分数略。
三、精心点拨,层层推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思维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经典试题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即顿悟。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只有对经典试题精心点拨,并由此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才能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产生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有关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A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综合复习时精心选择的试题,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D为铁盐,因为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从而确定B为Fe,A为硝酸,因而问题(1),(2)的答案很容易得出。由③知:2HNO3(浓)+NO=H2O+3NO2,因此,浓硝酸与铁加热时不能产生NO。试题讲解后意犹未尽,笔者又针对信息③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1、为什么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呢?
2、工业上制备硝酸时为什么只能得到稀硝酸呢?
说明:本题是对例3中信息③的深化。通过认真分析信息③后,笔者指出:由于浓硝酸中有大量的硝酸分子,硝酸分子与NO分子能很快反应,生成NO2分子和水分子,因而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而工业上硝酸的制备是③的逆反应,是将NO2用水吸收得到的,若得到浓硝酸,生成的浓硝酸将会很快与生成的NO反应,重新生成NO2。通过上述分析,学生澄清了以前的模糊认识,加深了对信息③的认识:
2HNO3(分子)+NO3NO2+H2O
笔者针对例3中“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的信息,还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是由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Fe3++6C6H5OH→[Fe(C6H5O)6]3—+6H+
某学生把苯酚钠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中,试预测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说明:学生此时的思维已完全被激活,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形成了共识:由于苯酚具有弱酸性,苯酚钠具有强碱性,当把苯酚钠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中,引起Fe3+的水解平衡发生移动,产生红褐色的Fe(OH)3沉淀,反应为:
3C6H5O—+Fe3++3H2O=Fe(OH)3↓+3C6H5OH
生成的苯酚再与Fe3+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Fe(C6H5O6)]3—,反应为:
Fe3++6C6H5OH→6H++[Fe(C6H5O)6]3—
最后,由于H+不断产生,酸性不断增强,生成的Fe(OH)3沉淀不断溶解:
Fe(OH)3+3H+=Fe3++3H2O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提高了。由此笔者想到:信息题应该仅仅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手段,老师更应该对题中信息进行深化,展开它丰富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有人认为:试题做多了,学生能力自然就上来了,就能考出好成绩。笔者不敢苟同,很不赞同题海战术。我认为采用精讲精练,在深钻考纲和考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些知识点广而浅,灵活度高,思考空间大的试题,力求对试题求异求新,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以上是我在高考复习中就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做出的一点探索、一点尝试,希望中学化学同仁能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