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15篇

时间:2023-04-03 23:09:23 收藏本文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15篇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法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课时2课时

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这是董卿在《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中的开场白。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1.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4.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1)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辟:同“避”,躲避。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奉:侍奉。

穷乏:贫穷。

(2)通假字。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一词多义。

①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5)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1.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迪。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舍生而取义者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4.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很多人都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此处隐藏35112个字……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 20xx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 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15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

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

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

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

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译成现代汉语时语序应作调整。

3、“贤者能勿丧耳”句:贤者,这里可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丧,丧失。可译为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句:由是,介宾词组。是,(求生或避患)的手段或办法。而,转折连词,可是。有,有人,指不愿舍义而求生。

三、文义

第一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中孟子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生和死的问题。应该舍生求义。

(学生朗读)

层次结构分析。明确: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1句引喻,使生和义的问题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让人容易接受。第2句表明观点,1、2句为并列关系,3、4句从正面、5、6句从反面加以论述证明。3、4句和5、6、句为对照关系。第7句举例论证,第8句做出结论,末尾第9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7句与8句为因果关系。

(学生背读)

补充解疑: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有所”可理解为“有┅┅”的意思。

“是心”即“义”。课文中的“义”指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从今天看,可理解为“正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学生试背)

第二自然段

本段的论点即为“是心”人皆有之,进一步从正面举例论证。各种类植物,古代总称为“菽”。

(学生朗读数遍)

四、深化理解

要求学生选背一、二自然段中本人喜爱的一至两句,并述说理由。

归纳: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或许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还不能深深体味其中所包括的丰富蕴涵,但我

们一定已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英

雄刘胡兰等英雄典范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座右铭!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