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设计说明: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难点是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简便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旧知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旧知有效迁移。
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借助笔算乘法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一样的,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2.加强比较,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
本节课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注重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二种方法的算理,加深对简便算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1.出示口算题并计算。
30×3 400×2 50×6 3000×2
……此处隐藏14460个字……计14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
1、认一认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
二、学习演练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习例1
(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分类: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三、练习,从“差异点”提高
4、学习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
小结全课,看书巩固。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