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4篇

时间:2023-03-28 01:06:12 收藏本文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4篇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小蜜蜂》,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清晰的吐字来歌唱,以欢快的情绪歌唱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并启发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歌曲的读谱视唱与一字一音的清晰吐字,用优美的并具有感染力的歌声来表现歌曲意境。

  教学进度:第三教时。

  教具准备:头饰、磁带、口琴、图画、打击乐器等。

  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流程:

情境激发情境体验情境创造

情境导入激发思维初步感知想象理解-->体验歌曲吸收表现激发创编能力

准a、入场-->创设情境欣赏、哼唱、律动、熟悉歌曲a、自学歌曲创编情境性歌表演备:b:模仿练习b、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拍手歌》进教室并做简

单律动。

2、问好:一半学生吹奏口琴,一半学生唱。

3、模仿练习与重点乐句解决:

a、模仿练习:

听、唱几组模仿进行的音。

b、重点乐句:

(2)板书出示

提问:这条旋律除了模仿外还有什么手法吗?(重复)

(3)学生再唱一遍,然后教师用g大调的音高唱一遍。

提问: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吗?

学生回答:略

引出教师唱的是g大调。

方式:抽一个学生到前面改,其余同学小组进行。

(5)纠正答案,并让学生在口琴上找找音高。

4、情境布置的导入:

(1)学生吹奏刚才的旋律,教师配唱歌词“我们决不伤害益虫,快快飞到大树林中”。

(2)设问:是谁要飞到大树林中来?

5、情境布置:

师生在《小蜜蜂》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布置美丽的树林。

流程说明

情境导入可以景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美的氛围之中,设置疑问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

学习欲望,情境布置时播放的《小蜜蜂》的伴奏音乐可使学生熟悉音乐,为歌曲的'学唱作铺垫。

二、情境体验:

1、导入:同学们布置时,教师已躲到花丛后,布置完后,突然从花丛后伸出手(手中拿着小蜜蜂的图画)说:“咦!是谁飞来了!”

学生回答:小蜜蜂!

2、熟悉歌曲:(播放伴奏音乐)

a、教师边用lu哼唱,边将手中的蜜蜂随乐飞舞。

b、师生共同用lu哼唱。

教师评价学生想象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再一次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d、边唱边做简单游戏。

3、学唱歌曲

a、导入: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就让我们在口琴的帮助下自学。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表现弱起及力度变化,能准确地演唱音阶旋律上下行。能发现音阶旋律不同节奏的变化,并能说出其变化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感受;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歌曲情绪,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歌曲表现;

3、能用欢快、喜悦的情绪,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4、了解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祖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教学准备:

CAI课件、钢琴、“音阶山”教具等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曲调活泼、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并带有浓郁民族韵味的歌曲,拍子,C大调。歌曲的旋律中多次出现音阶旋律上下行。前八个小节以简练上口的歌词,稍有起伏变化的旋律,形象的表现了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景象。9至12小节,歌词简单,但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作者对甜甜的大家园由衷的赞美。13至31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更为宽广、舒展,加上主题旋律不断反复穿插出现,更为形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风景特别美的地方?(……)

老师也知道很多美丽的地方。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欣赏一下吧。(播放名山大川图片课件)

二、难点突破

师:这么美丽的地方,光是看看怎能尽兴?不如我们一起爬山吧。(出示教具)

1、师:这样的山怎么爬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演唱音阶上下行。

2、师:哦,你是这样爬的。可老师想这样爬。(播放课件)

1=C 1 1 2 3 4 5 6 7︱1 1 1 0︱2 1 7 6 5 4 3 2︱1 1 1 0‖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更有意思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第二种更有意思些。因为有节奏感、旋律感,并富有歌唱性。

3、既然这种更有意思些,我们一起来用这种形式爬山怎么样?老师先爬上去,同学们用相同的`节奏型下山。这次旋律有变化哟。听好了:

1=C 1。1 2 3 4 5 6 7︱1 1 1 0︱2。1 7 6 5 4 3 2︱1 1 1 0‖

师:这次老师在旋律里加了什么?

生:加入了附点,使旋律性格更加活泼。

4、师:你们再仔细听!

1=C 05︱1。1 2 3 4 5 6 7︱1 1 1 05︱2。1 7 6 5 4 3 2︱1 1 1 0‖

提问:这次旋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加入了弱起音,使旋律有了一定的推动性。

5、师:我们还可以让这条旋律更丰富一些。我们给它加上力度记号,让它更有生命力。

1=C 05︱1。1 2 3 4 5 6 7︱1 1 1 05︱2。1 7 6 5 4 3 2︱1 1 1 0‖

三、新歌学唱

师:真棒!我们今天不仅游览了名山大川,还一起爬山。同学们可知道,这些美丽的地方都是哪个国家的?(中国)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这些美丽的地方还盛产各式各样甜美的瓜果,真是一个甜甜的大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出示课题,播放歌曲录音)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师: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 ……此处隐藏11336个字……为一拍,每小节三拍子,声音的特点是强弱弱的规律。

2、 播放《童心是小鸟》音乐

学生带着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一起再欣赏音乐。

3、 朗诵歌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4、 教师按节奏读歌词,学生对比跟同学们读的有哪些不同?

生:老师是按节奏读的.

师:老师有节奏的读出了歌词,注意了节奏中的休止符停顿。

5、 划三拍子指挥图示,注意休止符停顿

6学生边划拍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可用吸气代替(看书)

师:同学们知道知了是怎么叫得吗?模仿一下

师:为什么知了的歌声会这么动听呢?因为在它的.歌声里,有一位好朋友叫附点四分音符,它

让知了的歌声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6、 学唱附点四分音符

7、 教师范唱前四句,学生学唱前四句,强调休止符和附点节奏。

8、 师: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一说它们相同或相似之处并试唱。

9、 学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乐句,教师范唱,学生模唱,解决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10、 学生随琴用“LA”哼唱旋律,在有错的地方教师引导提示。

11、 让学生自己说出反复记号意义和作用,老师分乐句教唱反复记号以内的曲调。

12、 加上歌词演唱歌曲《童心是小鸟》

13、 播放录音示范演唱,学生可轻声跟着录音哼唱,体会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

四、 伴奏与表演

教师出示打击乐器(手铃、三角铁)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打击乐的名字吗?

生:略 (学生尝试为歌曲伴奏)

师:请这些同学来为大家的演唱伴奏吧!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

师生讨论后创编简单表演动作,展示表演唱。

五、 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共同努力,我发现同学们的歌声越来越美了!心中不禁感到十分欣慰!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自由飞翔吧!(播放歌曲)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14

一、预设目标:

1、 引导幼儿愿意和老师、同伴一起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2、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初步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技能,知道用点头、拉手、抱一抱的动作表示友好。

3、 学说短句:* *是我的好朋友。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参加音乐活动。

难点:初步学着用点头、拉手、抱一抱地动作来表示歌曲中“敬个礼、握握手

三、活动资源

小兔、小猴木偶;另外一位老师木偶表演;“找朋友”的录音磁带 ;幼儿有与同伴交流的经验

四、 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五、 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知

1、出示小兔木偶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小兔)

小兔作哭状

师:“小兔,你为什么哭呢?”

兔:“我的好朋友--小猴不见了,我找不到他了,你们帮我找找吧!”(边说边把小猴的木偶放在木偶表演架的边上,以便让孩子们找到。)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小朋友帮忙找到了小猴。)

兔:“谢谢你们,我现在要去见我的好朋友了。”

(老师操纵木偶,边说边唱“找朋友”这首歌。)

师:“小兔,你唱的真好听,再唱一遍吧!”

(老师操纵木偶,再表演一次。)

二、体验理解

1、谈话

师:“小兔有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知道你们也有很多好朋友,xxx,你和谁是好朋友?”(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2、解决活动难点

师:“刚才小兔见到好朋友时,很有礼貌,你们看(老师再次演示木偶: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我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很有礼貌的(老师边唱边和另外一位老师表演,也可以请幼儿和老师配合。)”

师:“我知道,你们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很有礼貌的.。”“xxx我知道你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很有礼貌的,来做给大家看看!(可多请几个幼儿出来。)”

师:“小兔找到了好朋友,我,也想找我的好朋友了!”

(放音乐,老师完整地把整首歌曲表演一遍。可以请老师配合,也可以请小朋友配合。)

三、内化迁移

1、幼儿、老师一起找朋友

师:“找到了朋友,我可真高兴啊,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朋友吧!”

2、注意:

老师在做点点头、拉拉手、抱一抱的动作时,夸张一点,引起孩子的注意,当然,如果孩子不愿这样做,那也不强求。时间长短根据孩子当时的情绪或是兴趣,作适当的调控。

四、 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五、 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知

1、出示小兔木偶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小兔)

小兔作哭状

师:“小兔,你为什么哭呢?”

兔:“我的好朋友--小猴不见了,我找不到他了,你们帮我找找吧!”(边说边把小猴的木偶放在木偶表演架的边上,以便让孩子们找到。)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小朋友帮忙找到了小猴。)

兔:“谢谢你们,我现在要去见我的好朋友了。”

(老师操纵木偶,边说边唱“找朋友”这首歌。)

师:“小兔,你唱的真好听,再唱一遍吧!”

(老师操纵木偶,再表演一次。)

二、体验理解

1、谈话

师:“小兔有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知道你们也有很多好朋友,xxx,你和谁是好朋友?”(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2、解决活动难点

师:“刚才小兔见到好朋友时,很有礼貌,你们看(老师再次演示木偶: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我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很有礼貌的(老师边唱边和另外一位老师表演,也可以请幼儿和老师配合。)”

师:“我知道,你们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很有礼貌的。”“xxx我知道你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很有礼貌的,来做给大家看看!(可多请几个幼儿出来。)”

师:“小兔找到了好朋友,我,也想找我的好朋友了!”

(放音乐,老师完整地把整首歌曲表演一遍。可以请老师配合,也可以请小朋友配合。)

三、内化迁移

1、幼儿、老师一起找朋友

师:“找到了朋友,我可真高兴啊,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朋友吧!”

2、注意:

老师在做点点头、拉拉手、抱一抱的动作时,夸张一点,引起孩子的注意,当然,如果孩子不愿这样做,那也不强求。时间长短根据孩子当时的情绪或是兴趣,作适当的调控。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