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匪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此处隐藏2409个字……缠多 (把不懂的词标上问号)
3.出示对话,分角色读,联系上下文解决不懂的词。
4.那个人连续说了三个没关系,课件他有多固执啊,如果这人是你朋友,你要对他说什么?(即使……也? 尽管……但? 无论……都)
四、归纳总结
大家对他的劝告,他不予理睬,最终导致的结果(出示最后一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目的和行动要一致,才能取得成功。
五、拓展交流
1.生活中有什么事是一定要避免“南辕北辙”?
2.小故事大道理,带来视频(魏国大臣季梁劝阻魏王攻打赵国的念头)
3.出自于这本书《战国策》
4.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南辕北辙这种错误,不管做什么目的和行动要一致。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⑵ 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⑵ 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或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吗?说一说,和给大家分享。
2、大家知道的寓言故事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了,语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七单元,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
二、释题:
1、齐读课题。
2、仔细观察“辕”、“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古代马车图)理解“辕”、“辙”。
当车往南走的时候,“辕”会朝哪个方向?车辙会向哪个方向延伸?
区别“辕”、“袁”、“猿”。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中哪段话说出了“南辕北辙”的意思?
2、讨论交流。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楚国 太行山)
(2)楚国在南,他却往北走,是说他行动和目的相反。
3、楚国明明在南边,他却往北走,路上碰到一个人告诉他方向错了,但老师读着这些对话有点糊涂了,这些话个是谁说的?你能填上恰当的提示语吗?最好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态度也加进去。
(出示人物对话)
路上遇到他的人问:“你往哪里去?”
他说:“我到楚国去。”
“那你走错方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朝南面走才对”。
“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很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你的马多好,方向错了,是到不了楚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多”。
“你带的路费再多,走的方向不对,也是到不了楚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紧,我的驾车人技术很好。”
(1)填提示语,同一意思最好用不同的词表达。
(2)学习引号的用法(出示引号用法练习)
(3)通过刚才的人物对话,你知道坐车人有哪些优越条件?
(4)他自认为有着无可比的优越条件,所以路人再三劝告,他还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做法,而不听别人的意见,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吗?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用所给的关联词语说话。
(出示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尽管……但是…… 无论……都…… 即使……也……
5、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今后做事时会注意些什么?怎样做?
四、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早在20xx多年前,魏王想以武力攻打赵国,魏国大臣季梁说魏王的做法是“南辕北辙”。其实,就是现在,生活中还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举例子说一说。
五、总结:
寓言,故事虽小,却有无穷内涵,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就像一颗宝珠,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六、作业
收集寓言故事,和同学交流。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5一、教材简介
《南辕北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则适得其反。从小培养学生做事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
出示生字“辕”“辙”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这两个字这什么要有“车字旁”,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老师将这两个字贴在黑板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然后组织学生来学习一则与这两个字有关的寓言故事,教师提出问题:“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二)、自主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
2、听录音,让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3、同桌读文,注意纠正字音
4、四人小组活动,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名朗读这则寓言故事,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角色的特点和语气来朗读,(注意‘不解的问’‘诚恳地说’‘固执己见’的读法。)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试着加上动作表演。
3、指名一小组学生上台表演并加上动作。(师生评一评)
4、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小组内讨论
(1)、季梁提醒他什么?为什么?
(2)、他接受劝告了吗?他错在哪里?
(3)、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故事的寓意?
四、男女生表演
朗读全文。
五、总结: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说些什么?
六、实践作业
请你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如果发现了就告诉亲人、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