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庄水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 ……此处隐藏40450个字……ǒu yǒu( ) 剔透( ) 隐nì( )
勾lè( ) 摇曳( ) 丝xián( )
3、解释重点词语
相看两不厌:
如诉如泣:
难以捉摸:
张灯结彩:
瞬息万变:
稍纵即逝:
4、查阅资料,简要介绍周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
地理位置:
历史背景:
小镇特点:
主要景点:
地位荣誉:
再读课文,思考:
1、 本文和《巴东三峡》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感知研读:
(一)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概各部分的内容。
整理:
(二)研读1—3段。
1、找出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和作者对这样的印象高度评价的句子。
印象:
评价:
2、作者把周庄和威尼斯比较的用意何在?
3、三段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1段中“悠然”、“不慌不忙”表现了周庄什么特点?
5、2段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6、3段中“据说”、“大概”等词有什么作用?
7、这部分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三、 课堂练习
1、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勒 参
( ) ( )
2、形近字注音组词
谛 ( ) 篙( )
啻 ( ) 蒿( )
四、 小结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第二次到周庄……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可以先背给家长听听。
你背好了吗?(是)
(否)
自我评价: 家长签字: 教师批阅:
第二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仔细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作者去的时令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感悟也不同,请你说说有哪些不同。
2、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版画”,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研读赏析
(一) 分析三次游周庄的情况。
1、朗读课文4—6段,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览次数 游览时间 描写景物 印象感受 详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二) 赏析文章第4段。
1、这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叙述第二次游周庄较第一次着墨多了许多,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周庄特有的神韵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4、这一段的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 赏析第5、6段(重点)
1、作者第三次游周庄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2、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周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第5段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举例说明。
4、如果说前两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那么第三次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
三、巩固练习
体会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1、船娘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
2、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 家长签字: 教师批阅:
第三课时
一、 预习导学
3、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有什么作用。(至少5句)
A
B
C
D
E
好处:
二、研读赏析。
继续赏析5、6段。
1、第五段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空顺序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第5段中写船上传来丝竹管弦之声,与第4段中哪句话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船划到古镇尽头后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听到古镇四面八方传来京戏的欢呼声有什么用意?
5、第6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第6段中“荡漾”一词的主语和宾语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效果?
7、作者为什么要三次游览周庄水乡?为什么这给你什么详写第三次而略写前两次?这给你什么启示?
三、小结。
四、拓展延伸
阅读《走进周庄》,体味这篇文章与课文的异同。
走进周庄,是在秋季。起先无雨,只是空中浮沉着一种湿润,让你顿悟已置身在这四面环湖的着名水乡了。漫步在周庄的街头,徜徉在幽幽的小巷深处,也就不自觉地踱出一种悠悠的心境。
周庄似乎是一篇乍看极平凡,细读却极有味道的小品文。你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出它那丰厚的内涵。
依旧是一条条幽幽的小河缓缓地流淌,依旧是一色的粉墙黛瓦依水而立,偶尔也能见到如鹰展翅的凌空飞檐。因为水多,周庄的桥便也多,那风格迥异的石桥,总是躬着身子憨厚地卧在小河上。收藏着游人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的足音。驻足在石桥之上,四周皆如素淡的水墨画,没有色彩的渲染和烘托,有的只是线条勾勒出的古朴和静默。
石桥下,窄窄的石级一直延伸到水中,石级的角落缠绕着些许的青苔。虚幻中,便有少妇捣衣的轻声萦绕手耳际。石级下,停泊着一些木船,船身也是窄窄的。如你游兴正浓,乘上木船,欺乃一声,悠悠荡去,你定会记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最为亲切的童谣。河水曲曲弯弯,悄悄地潜入水乡人家,于是便有了。“水在家中流,船从家中过”的特别景观。
最有情趣的该数那小小的木楼,一排排隔河相望,相距咫尺。
如果这家有个公子,那家有个小姐,该演出怎样的故事?于是突发
奇想:那些明清小说中曲曲折折悲悲喜喜的情节,该就是从这里开端的吧。难怪当年三毛那孤寂的灵魂如絮般地漂泊到此,也如痴如醉浸沉在深深的遐想中。凝神注视“三毛茶楼”里悬挂的三毛巨照,读出的却是一种迷离。
不知不觉中下起了雨。雨,缠缠绵绵的,舔着面颊,也舔出了
心的宁静。走在雨巷中尽情地享受那份清凉,竟忘记了归途。蓦然回首,却见一对年轻的恋人相依着,合撑出一片五彩的天空,向那深深的小巷悠悠地走去。这样的情形,一扫戴望舒《雨巷》里的怅惘和苦涩,营造出的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浪漫情调的意境。
于是想到周庄人,夜里的梦也定是温馨的,湿漉漉的,因为他
们是枕着河水入梦的,更何况还有这声声滴到天明的雨。
走进周庄,就好像走进一种别样意趣的风景里。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