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 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 上学路上
⑵ 最后一课
⑶ 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 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 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
⑶ 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 难忘的一节课 一堂公开课 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此处隐藏32741个字……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⑶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三、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教学设想】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背景影片──
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
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
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如: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古怪”。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激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
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多少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头颅,洒鲜血──今天,我们能平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来之不易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和启发?
3、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五、体验反思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锦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这是爱国表现吗?
六、知识应用
1、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感情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