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4 00:06:24 收藏本文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1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 谈话与导入

1、 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 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3、 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 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 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 初学与感知

1、 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

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 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 教音:岭ling 峰feng 不识bushi 只缘zhiyuan

5、 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 认识“缘”字。

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____。

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 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 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 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 理解与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 齐读一、二句诗。

2、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3、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 岭: 峰: )

4、 说说“岭”“峰”的区别。

5、 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

6、 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7、 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8、 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自读。

2、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4、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6、 质疑。

四、 朗读与背诵

1、 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 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①古琴曲《高山流水》;②古筝曲《渔舟唱晚》;③二胡曲《二泉映月》;④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 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

五、 升华与拓展

1、 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 说说观后的感受。

3、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 介绍有关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 豚 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 ……此处隐藏17972个字……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