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3 00:06:45 收藏本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释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学学堂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s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士、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

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师出示贝多芬画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同桌间相互合作完成字词的考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3、学生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提问:“客人”是这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

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活动设计】

学生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

3、请学生自由质疑问难,请同学解答,或请教老师。

学生针对文中贝多芬的慨叹:“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提出疑问:写贝多芬低沉的情绪,是否会削弱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师提示:这样写,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美,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打动人心。

五、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我们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仍对他“对面应不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会是什么样子呢?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

4、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六、体验反思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之“我的语文生活”要求最终实现的学习目标是:一是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二是尝试拟写广告词、对联,通过小组评比,创建分享园地等文学活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到语文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包括课堂,还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招牌、广告语和对联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鉴赏、评价却是困难的。同时,学生的关注热情也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被压制。

【教学目标】

1.搜集并了解各种各样招牌的含义。

2.发现招牌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招牌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读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出示“千仞冈”羽绒服店的招牌)猜猜看,这样起名是什么用意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对名称含义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让学生认识到招牌和姓名一样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其中蕴含着不同的独特含义。

活动二:交流收获,解读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各小组已经收集到了相当丰富的关于招牌的信息,小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错别字现象,组员可以补充。

2.呈现本组对招牌的分类情况,概括招牌取名的'规律。

【设计意图】1.全班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让讨论聚焦到招牌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含义上面。

活动三:回归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若干年后,你长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创业者,你准备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

1.请你为自己的店铺设计一块有创意的招牌。

2.通过招牌“拍卖”活动,学生展示、解读自己创作的招牌。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体验为店铺起名的过程,从而了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 ……此处隐藏25910个字……p>

这一部分写了作者一家和老王的珍贵友情,也是写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谢意,令作者感动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隐约感觉老王病得厉害,身体状况差。详细写老王的肖像、形态,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被老王的病容吓倒了。

(五)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表示肯定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作者同情老王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表示老王做生意一直诚实。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表示作者一定要给老王钱。

四、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五、作业

抄写“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一、授课内容

11、《愚公移山》

课 时

2课时

授 课 时 间

20xx年6月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 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3)分析人物和写作特点。

(4)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把握文意。

(2)小组探究,对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点。

(3)探究、分析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愚公精神,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后学著作的汇编,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善于用寓言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预习准备: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初译课文,划出疑难。

课堂交流:1、朗读比赛。

2、介绍生字词。

3、介绍列子。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师学友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探讨疑难。

2、从文中找到橘子来回答:

①愚公为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临着哪些困难?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口译课文,

探讨有疑问的句段。教师适时点拨。

3、寻找、分析,回答提问,学生整理成板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对比课后第二题,同样是对愚公年龄大和挖出的土石无处安放存在疑问,两人的用词、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学生探讨、交流。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生字词;快速口译课文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课一字多义现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义: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

3、对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讨两个问题

(愚公挑战远胜于己的自然界困难,尽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远见,大智若愚;智叟从现实利益出发,目光短浅。)

培养学生的整理习惯和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

1、看课后第三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

2、这个故事给予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表达。

参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下定决心、不懈奋斗才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师安排任务:

1、收集表现“困难”的名言警句。

2、以《困难》为题,完成作文。

学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学生展示。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板书

愚公 毕力平险、达于汉阴 勇于挑战

聚室而谋曰 发动群众 正面描写

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思虑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关爱、担忧)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讽) 侧面衬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 “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他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忧天、薛谭学讴、疑邻盗斧、高山流水、杨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克服困难:知其不可而为之!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