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06 22:05:56 收藏本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双手》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读书 学字 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2

目标任务:

整体感知(多角度描写);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 ……此处隐藏7091个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双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