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06 22:05:35 收藏本文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新课学习。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三、课外延伸,多角度看人物。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四、作业:复述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3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xx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 ……此处隐藏7256个字……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齐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

(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师:你“捂”得真像,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字跟这个“捂”意思一样,动作也一样,是什么?

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师:(做动作)对!“捂”和“掩”一样,都是提手旁,那“装、腔、腮、势”这几个字该怎么记呢?

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腔”和“腮”为什么都是月字旁呢?因为呀,月字旁的字,有一个部分是肉字旁变化而来的,“腔”,“口腔”,“腮”,“腮帮”有肉吗?

(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生:(一齐)有!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

(师指自己的脸。)

生:(一齐)脸。

(师跺脚。)

生:(一齐)脚。

(师抬腿,用手指。)

生:(一齐)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生:(一齐)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没有真正的本领,他混得了一时,还能混得了一世吗?我们接着学习三、四段。老师抽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倾听、思考:这两段中多出了哪个主要人物?他和齐宣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生:多出了一个齐湣王。

生:齐湣王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学完了课文“滥竽充数”,谁能跟老师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习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湣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真是太精彩了。课后,请大家把“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听。该怎样讲呢?能不能先跟小组的同学讲讲,再跟老师讲讲?

课后反思

一、课的导入。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设计了导入,将文言文恰当地安排在导入新课之中,初步地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这种与平时学习不同的文体,体会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这种安排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会读,更不要求分析理解,三年级学生也还没有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少一分则短,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视而不见,很明显,违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四年级学文言文点到为止。

二、识字教学

四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上承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下接以阅读教学为主的高年级。识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不可以作教学重点,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为将来进入高年级自学生字打基础。本课时,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识字方法多样,比较识字,看图理解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识字,而且各种识字方法综合交叉在一起,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富于变化的识字教学蕴含在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永葆积极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这节课的识字加强了本课生字之间的联系,还加强了与上节课以及以往生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整体化。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不是单个的生字,而是一张结构严密的生字网。

三、阅读教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让学生就词解词,绝大部分学生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解释,这样做,找起来简单,学生很容易达成。本文重点词语主要有三个:“讲排场、装腔作势、溜”。教师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讲排场”;还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如“装腔作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浓了。

四、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想像南郭先生溜走以后,他会干些什么?二是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先在班里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想像是创造的前提。而复述表达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总是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 ,不可能远离社会,独自生存。要生存,就要学会和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这两项训练为这节课的教学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压轴戏。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