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选择是单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测物体的质量。
课前准备:
1、两袋食盐,一些红豆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苹果和乒乓球),请你告诉老师,谁重谁轻?请同学们一手举起数学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掂一掂有什么感觉?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在生活中,称物体质量的时候都用哪些单位、?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认识1克和1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估测物体的质量。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标杆题:课本86页内容学习要求:
1、掂一掂:两粒红豆的重量,猜一猜它有多种?
2、用秤称一称两粒红豆的实际质量。
3、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
4、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他的质量,在掂一掂。
5、掂一掂:一袋500克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算一算如果两袋这样的食盐有多重?
6、称一称,两袋这样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
7、说一说:通过计算和称你发现了什么?
8、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重1千克的。反思
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类比训练课本89页第4题反思说说你是怎样估测出物体质量的?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1个鸡蛋重约50
(2)妈妈的体重约50
(3)一个乒乓球约重3
(4)一袋方便面重110
2、下面是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请你找一找信中存在的问题。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五、反思小结
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学会了什 ……此处隐藏19600个字……笔尖”:同桌互读。
⑸“肩头睡”:作者为什么不惊扰它?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三、回读一至六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了,我们感到它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变了,它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请找出来。
3.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
⑴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⑵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⑶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上彼此创造的
1.教师: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是“我”精心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信赖)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体会。
六、课堂小结
因为爱,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大千世界,处处都需要关爱,处处都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的话吧!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细腻(ní nì)画框(kuāng kuàng)待一会儿(dāi dài)
3.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先……然后……再……
4.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思路提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5.根据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⑴根据课文填空。
⑵“斑斑驳驳”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⑶“无数指甲状小叶”写出了。
⑷“生意葱茏”说明了。
附: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伸脑袋瞅瞅
珍珠鸟小鸟:探脑袋屋里飞信赖人
喝茶水啄笔尖肩头睡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5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文中的生字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出示词语:生机勃勃葱绿枯黄活泼饥饿疾病
贪婪凶残哀嚎
2.聪明的小朋友肯定有所发现了,这三行词分别描写什么?(板书:森林、鹿、狼)
3.你能选择其中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字词,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层次进行了梳理,为进一步阅读文本做了适当的铺垫。
二、品读感悟
1.自然切入,拎出主线
(1)课文是怎么评价狼和鹿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的词句。
(2)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板书:“功臣”“祸首”)鹿是怎么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的发生地凯巴伯森林,默读第1和第3自然段,把描写森林变化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虫鸣鸟叫,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指名读)这句中有组意思相对的词——消退、“消退蔓延。能不能换成“消失”,能不能换成?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蔓延”“扩散”这里的绿色具体指什么?(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仅仅就这些吗?省略号告诉我们——森林中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群给吃光了。(引读)一年过去了,绿色在……枯黄在……;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
(3)看来鹿群对于凯巴伯森林的毁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中许多数字直观地告诉了我们鹿群的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和第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4)此时你置身于凯巴伯森林里,你眼前的这八千只病鹿又是什么样的呢?(奄奄一息、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哀鸣)
(5)看着眼前枯黄的森林,八千只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病鹿,我们和当地居民一样有着深深的疑惑:狼怎么就成了“功臣”,而鹿又成了“祸首”呢?请学生们认真阅读第4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称狼为“功臣”,而鹿为“祸首”。
(6)狼要吃鹿鹿要吃森林,当鹿发展得太快时,就会糟蹋森林,而狼吃掉一些鹿,等于保护了森林;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等于保护了鹿,三者构成了生态平衡。当人类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杀掉了狼,打破了凯巴伯森林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林枯、鹿死的后果,于是,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美丽善良的鹿却成了“祸首”,这是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所以在“功臣”和“祸首”上加了双引号。
【设计意图】紧扣三组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比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领悟文章要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三、课堂延伸,迁移明理
1.为了让人类记住这段惨痛的教训,凯巴伯森林决定召开现场大会,分别邀请了狼先生、鹿小姐、猎人大哥讲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如果请你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你会如何讲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呢?
2.鹿群被称为“祸首”,觉得很委屈,它们说这一切都不是它们自己想要造成的,背后还有一个真正的祸首是——(人类)。那人类与自然的失衡还造成了哪些祸患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森林的消失,导致地球变热;水污染严重,生存条件面临挑战;空气污染,脆弱的大气层无法承担保护地球的重任。水资源缺乏,久旱的农民仰天长叹。
3.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有许多话要说,拿出笔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听、说、读、思、写,课外与课内融为一体,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知识和情感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