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4 00:05:22 收藏本文
《说勤奋》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勤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勤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 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习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 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 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 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 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 ……此处隐藏21666个字……—”画出。

2.大屏幕显示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句子。

3.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

(“鲜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成功,“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

读第一句话,这是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换成肯定的说法。

过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 同座两人合作学习其中的一个例子,思考:他们成功了吗?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词句,读一读。

大屏幕映示: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师简介《资治通鉴》)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同座再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他们勤奋的句子。

司马光:

小时侯……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叫“警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继续、警枕)(相机用“滚瓜烂熟”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出“小时侯”、“长大以后”,这就是——一生勤奋。

再读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第周:

第一学期末……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改进学习方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总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童第周的成功不就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生读。

3.再读课文,小结。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俗语、成语、诗词等。

2.为文章再添一个因勤奋而成功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说勤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复习回顾,把握论点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说勤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幻灯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齐读观点。

4、古今中外,涌现了许多手捧鲜花、有所作为的人,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有所作为)

二、细读文本,明白道理

1、细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勤奋的?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交流一: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①、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是按历史年代编写的,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已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其地位堪比《史记》。

②、这正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司马光写成这部著作很不容易,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9年:时间长;持之以恒。

终于:说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

③、补充说明:在整整19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完成《资治通鉴》的时候,他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2)、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①、什么叫“滚瓜烂熟”?(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

②、为什么能够“滚瓜烂熟”

“却”看出比别人努力。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朗读次数多,朗读时间长。

③、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透过这“躲”,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3)、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警枕”是什么意思?(警示自己,提醒自己的枕头。)

②、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

③、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这种枕头?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读书和写作)

④、司马光争分夺秒地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童第周: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

交流:

(2)、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①过渡:在上中学时,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同样——“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理解: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失掉信心。

急起直追——马上行动,迅速赶上基础好、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②出示: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四字词语——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说明司马光学习时间长,比一般人勤奋。

③他起早贪黑地学习是一天吗?不是——“每天”、“总是”,能够坚持,天天勤奋,时时勤奋。

④小结:面对落后,童第周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完了课文的两个事例,我不禁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呢?这两个事例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成功。

2、小结:看样子,不论天资,不论基础,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说勤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