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9 12:05:18 收藏本文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 ……此处隐藏6251个字……不得民心,最终将英雄的宝剑挥向自己,悲壮地躺在乌江边,完成了人生意想不到的谢幕,他的死令人遗憾惋惜,项羽注定是一位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

五、作业:结合前人对项羽的评价,展开研究性学习《我看项羽之死》。

附板书:

项羽本纪

司马迁

悲剧垓下别姬情

东城快战勇

乌江自刎义

英雄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史记》的艺术特色

2.项羽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布置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一引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史记》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有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

1、从课文节选的几个部分和编者所加的几个标题看,太史公的《项羽本纪》是怎样给项王作传的?

记载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记的是整个历程的几个阶段。

三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 总结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一根据早读印象,复述各部分,要求:

1.大方自然,不怯场2.表述清晰流畅3.不单纯是翻译,用自己的语言4.绘声绘色,不是平铺直叙

二评价人物:

1。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3.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三作业设计:

1.根据以下片段,分析项羽及刘邦的性格:

(1)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惧观,籍曰:“彼可去而代之也。”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刘邦:胸有城府

(2)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项羽:凶狠暴戾

(3)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惧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惧壮面受命怀王,约为史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急噪刘邦:老奸巨滑

(4)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身陷绝境,仍不悔悟,未能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2.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补充:重点词句

1.一人敌:抵抗一个人。敌,抵抗,抵挡。有成语“寡不敌众”

2.奇:以……为奇,意动用法

3.惮:畏惧,害怕

4.谕以所为起大事:“以所谓起大事谕(之)”,谕,告诉,使人知道

5.举:发动

6.丁壮苦军旅:即“丁壮苦(于)军旅,“于”表被动

7.徒以吾两人身:徒,只,仅仅;以,因为

8.下梁地:下,攻下,攻克

9.下梁王:下,屈尊,降低身份,可引申为“归顺”

10.驰走:驰,使劲赶马

11.自度:揣测、揣度

12.所当者:当,挡住、抵挡

13.地方:土地方圆

14.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名作动

15.东渡乌江:东,向东,名作状

16.独不愧于心乎:独,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