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小说的喜剧性与悲剧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表演和讨论等方式来分析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小说主题;
2、结合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同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对小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欠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助与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了解小说主题;
2、结合社会现状分析范进的心理活动
难点:小说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本节课文内容
范进中了举人,高兴得疯了,他的丑态在作者的描述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物的心灵,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板书课题)
二、走进范进,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1、当范进看到报帖时,他说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为什么说“中了”就“好了”呢?在这一瞬间,范进想了些什么,你能说出他的内心活动吗?
(先请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演一演,模仿范进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演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2、范进的“疯”病治好了,他就有官做了,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做官?
(请深入范进的灵魂,代他说说他的“为官”之路)
三、合作交流,探究小说主题思想
4、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那么,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中了”真的“好了”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5、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的癫狂丑态及众生相,是什么目的?
(明确: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6、小结: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他的灵魂已经扭曲,他会变本加厉,把这些年的贫穷和屈辱加聚在老百姓身上,会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走狗。这才是最荒谬的。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这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四、拓展延伸,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你觉得怎样读书才算是真正的“好”,你想给范进一点忠告吗?请以“范进,让我告诉你”为开头,写一段话,奉劝范进该如何读书、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来 ……此处隐藏12453个字……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1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