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5篇

时间:2021-11-13 12:05:11 收藏本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 ……此处隐藏28547个字……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疑)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力?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②提问: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板书假想: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 一慢一快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打破迷疑 献身科学

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80分钟(两课时连上)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

(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

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 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

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 信奉 真理(奉若神明)

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只简单体会)

(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

1.从故事发生,到结束,伽利略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按顺序概括出来(小标题形式)。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其他人自己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发现:

(1)产生疑问(起因)

(2)反复试验

(3)宣布结果 (经过)

(4)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果)

3.以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

(1)指名读文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产生并提出疑问,容易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引读(重点是心理活动):(体会伽利略提出问题不易,体会伽利略勇气和献身精神)

a.对一个大家认为真理的观点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b.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个权威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c.一个时年仅25岁的年轻教授,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被奉若神明的大哲学家,如何来读?

d.面对人们的“责备”,如何来读?

e.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而伽利略也可能会面连这样的压力和危险,如何来读?

……

总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读人物心理活动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如果”,明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写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是对观点产生疑问的内容)。强调这部分属于心理活动描写。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只用用一句话“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的确说错了”,而不写伽利略是如何反复做实验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避免与后面公开试验时的内容重复。

(2)试验过程不是重点,只要能点明伽利略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即可——这样既既节约了笔墨,有能表明伽利略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5.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伽利略选择公开试验有何妙处?(事实胜于雄辩)

(四)品读“人们反应”,体会侧面描写。

1.在公开试验前后两次描写到人们的反应,仔细读一读,人们的反应有何不同,应该如何来读这两部分内容?(揣摩围观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不同的感受。)

2.写人们反应的目的是什么?——侧面描写,衬托出伽利略面对压力依然执着的精神。(举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心理活动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3.当试验成功时,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课件出示)

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

4.学生交流自己的内容。

5.理解最后一句话,举例说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