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4:51:40 收藏本文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只认不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句子,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学习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这里有些词语谁能来读读?

2、出示词语:扁担布匹官兵仍然严密封锁日理万机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整体感知二、三自然段。

1、回顾课文内容,画扁担。

2、认识朱德的扁担。(课件出示:有一排扁担,其中一根上刻有“朱德记”字样)

师:这些扁担是当年红军战士用过了,你能发现哪根扁担是朱德用的呢?(生答)我记得课文中也有这三个字,请大家快速打开书看看吧!

3、生读。(课件出示相应句子:“为了防止……三个大字”)

4、师:原来他是为了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

5、激疑: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呢?

6、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7、全班交流。

①生答:战士们怕他累坏了。

②请大家再自由地读,把你们的想法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感悟朱德的可贵品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朱德挑粮辛苦。

1、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感受朱德挑粮辛苦。

2、围绕“挑粮辛苦”,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并朗读句子。

①“朱德同志常随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一天往返50千米。”

a、什么是往返?在课文中往返指从哪到哪儿呢?朱德一天这样往返多么远的路?50千米那是多少?

b、读来读读这句?

c、男生齐读此句。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还从哪里知道朱德挑粮十分累?

②句子“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十分难走。”

a、大家爬过山吗?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险要?

b、课件出示图片(朱德挑粮走过的画面)这山,这树林,这哪是路啊,朱德在这里行走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c、指名说,再读此句,女生齐读。

③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被他甩得老远。”

a、从这句中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挑粮很辛苦?(满满的)

b、老师这里有一筐米,它满了吗?(没)老师再倒些,满了吗?呦,好重啊,你们帮我抬下去,(把二名男生上台)告诉大家什么感觉?(太重了)

④出示整个2自然段。(重点词语做上记号)

⑤指名读,齐读。

3、联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二句话,感受挑粮的紧迫。

a、请大家再读第二自然中的前2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b、师相机出示“奇缺”卡片,齐读。“奇缺”是什么意思?

c、出示视频画面:井冈山被敌人围困的画面。

4、再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感受朱德乐观的精神。

a、再看看朱德是怎样挑粮的,再齐读最后一句,我们看文中插图,挑粮多累了,可是朱德脸上却是笑咪咪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座之间互相商量商量。

b、齐读第二自然段。

c、过渡:除了挑粮累,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累呢,看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你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朱德工作劳累。

1、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句子。

a、谁把找到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

b、出示句子“四十开外的的人……怎么办?”

c、朱德是军长,他有哪些工作做?相机出示并解释“日理万机”齐读此词。

d、齐读句子,再读,把担心、心疼读出来。

2、理解关键词语,感受朱德工作的劳累。

3、朗读相关句子,表达心中对朱德的敬佩之情。

4、听课文录音,了解朱德的心情和做法。

a、没了扁担,朱德会怎么做呢?你们听(播放后面部分录音:“没了扁担……三个大字”)

b、出示朱德挑粮的视频画面。

c、想象:如果你就是藏扁担的小战士,看到朱德又在挑粮你会想到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创设情境,体会战士心中的惊奇、崇敬之情。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挑粮,看到朱军长走在前面,你会怎么做?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总结全文,再读课题。

4、小律动:手指操。(十个小手指握握手,上拍拍,下拍拍,翻个跟头拍拍手。)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官”、“甩”

a、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用尾巴向右甩)

2、范写“官”

3、学生书写生字。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部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所学生字。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 ……此处隐藏5349个字……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①出示贴有“斗笠”词语的斗笠实物或课件。

一起读读这个词。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

②出示总司令带着一支队伍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的图片或课件。

你们看,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朱德的)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

朱德的扁担课文原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