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4:34:08 收藏本文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应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 大胆猜测。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和迁移能够猜出: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2、 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3×5=5×3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6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6×8=48,也可以用8×6=48。这就说明6乘8等于8乘6。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你们真了不起!看样子大家已经初步的了解和探索出乘法的交换律了,那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3、学习乘法结合律。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4)×6=3×(4×6)。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此处隐藏11818个字……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灵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用简便方法解决连减计算题。

2、教学难点是观察数字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简便计算方法,且要注意运算符号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2、我们已学了哪些运算定律?

3、谈话导入

师:前面我就已经知道李叔叔是个爱好旅行的人。他喜欢骑自行车环保旅行且是自助旅行。为了旅行,他需要看一本自助旅行的书,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来帮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呢?

出示:这本书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几页没有看?

二、探讨新知

1、解决例1

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分别说算理

(2)、师:想一想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请同学们把这3道题计算出来。(生板演,其余自练。)

(3)、交流、比较

师:这3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反馈: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1种方法?(比较麻烦)而第2、3种方法相比之下比较简便。

(5)、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便计算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有关书的问题

2、把234改成266

师:如果说这本书有266页,那么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全班练习,口答反馈

266-66-34 266-(66+34)

3、讨论总结:

讨论:通过刚才解决书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计算简便。

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数学意识,达到了教师、学生、教材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三、巩固提高

1、判断:(1)73-12-8=73-12+8

(2)47-(13+7)=47-7-13

(3)60-(25-14)=60-25-15

(4)185-43-27=185-(43+27)

2、连线

(1)378-(126+95) 378-126+95 378-126-95

(2)426-70-21 426-(70-21) 426-(70+21)

师:你是怎么想的?(减去两个数的和也可以连续减这两个数)

总结:在计算连减时,先要认真审题,再根据数字的特点,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3、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868-52-48=868 (52+ ) ;1500-28-272= -(28 272);415-74-26= ( );468-(329+68)=

4、用简便方法计算

(1)437-53-47 (2)286-22-78 (3)296-34-96(4)545-167-145

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简便方法,在做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再选择方法。

5、拓展练习

(1)487-139-61-187

(2)300-123-75-77

(3)323+65-123

(4)27+466+53-66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巩固练习,更进一步体会到三个数连减在计算上的变化运用,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难点,并深化提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简算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勇于提出问题,学会自主学习。)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4、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

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

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

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

3、让学生充分表达!

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习做知识铺垫准备!

二、开展练习

分别出示:

1、基础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口答选择题

2、笔写填空题

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2、分享个性错误(如写错数字、计算错),避免同学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