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4:22:52 收藏本文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你们读读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呢?)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过渡:刘老师的课及对学生的态度,虽然事隔三十年,却使我已经……亲切(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

(2)故意撒手,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想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六、总结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刘老师。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

出示课件: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

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

教师板书:乐观

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

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

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2、刘老师是一位讲课极好的老师。

生答--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历史,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生小结: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呢?

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从侧面写了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找找。(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老师。

(1)生答。学生如答不到位时教师请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式的点评:①刘老师听这样的回答时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称赞面前更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啊!②这会使同学感到多么亲切,畏难紧张的情绪也会一扫而光的。

(2)讲到这,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默契,那是心 ……此处隐藏4931个字……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师:(出示)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4、如果你是看刘老师放风筝的孩子,你觉得刘老师的哪些方面感染了你

(乐观,坚强,自信,对生活的热爱……)

5、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刘老师望着风筝会想些什么呢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 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配乐朗诵)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CAI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问题展示)

1)、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当年是什么心情?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蛮横无理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1)、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师: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