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4:14:13 收藏本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陨落与升华”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欣赏。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3.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观自信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欧亨利小说语言特点——“含泪的微笑”。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1、诵读法。直观感受理解作品内容。

2、诱导探究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明确教学目标。(幻灯片1)

2、导入:(幻灯片2)整合点: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多才多艺,那位同学会画画呢?比如,画一片树叶,(请两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叶子)画的真好,这是你们的杰作吗?老师也会画,(简笔画:常春藤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个黄叶飞尽的季节里。这片叶子,为什么总也不落下来呢?

它是谁画的?他为什么要画这样一片常春藤叶呢?

让我们一起走入《最后的常春藤叶》,听欧亨利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片4)

1、教师诵读,故事的最后,琼珊死了吗?

2、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概括一下呢?

要求:只用两句话,而且每句话里都要有“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几个字。

明确:女画家琼珊因肺炎而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知:(幻灯片8)

(一)这可真是个悲伤的故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给我们听的呢?

(借助音频使学生直接感知《我与地坛》、《不差钱》、《最后的常春藤叶》三部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了解何为“含泪的微笑”。)

明确:含泪的微笑,简而言之,就是喜剧的形式与悲剧的内涵相结合,以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深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笑声中哭泣,在哈哈大笑之后深入思索。

(二)这跟欧亨利的生平经历有直接关系,简介作者。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以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内涵有机结合的作品。受同时代马克吐温等作家的影响,他喜欢用幽默讽刺的语言,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然而欧12539;亨利式的幽默让人潸然泪下,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忧伤的童年、职业生涯的种种曲折,在监狱的经历、爱妻的去世和第二次失败的婚姻,这些坎坷的生活经历经历,使他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也使得的他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仿佛“含泪的微笑”。

(三)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有类似的感觉,画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幻灯片9)(课堂生成,对生命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

假如,贝尔曼没有画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琼珊会不会死去?(幻灯片,所有的叶子全部飘落。)整合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生命的积极意义)

学生写作,

参考答案:

1、会。第7段“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而琼珊此时最关注的就是那一片常春藤叶子。

第24段,“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是贝尔曼先生最后的藤叶激起了琼珊生存的意志。如果没有贝尔曼的帮助,琼珊很可能会失去生命。由此可见,关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而自己的信念更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2、不会,从前面的分析看,琼珊本质上是一个热爱生命,而又有理想的人,还有苏艾无微不至的照顾,医生尽心竭力的治疗,她可能会找到其他精神支点而活下去。由此可见,自己的信念才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

教师小结:

如果生命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只能是自己。救世主或许存在,可是太遥远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依靠自己!所以,我们珍爱生命,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面对困难,面对厄运,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永不放弃!

五、课堂小结:(幻灯片)

1、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2、含泪的微笑

六、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以琼珊的口吻给贝尔曼写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对生命的新感悟,好吗?

(幻灯片11)

七、附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1,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2,含泪的微笑。

魏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阅读材料,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红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 ……此处隐藏9197个字……的信。

C、苏珊与琼珊参加了老贝儿曼的葬礼并写了一篇悼词,请想象它的内容,200字左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二、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三、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重点难点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一三一四

三:就本文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

四、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一、一女生自愿演唱或多媒体轻声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涤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二

(1)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2)小说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小说的时间、人物、情节有怎样的内在对应关系。

明确:(见板书设计)

三、才艺展示

学生讲述《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或想象“贝尔曼在画叶子前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画下这幅绝世佳作的?”

四、文本研读

检查预习一

(1)学生就本文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一人提时大家记,评出“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问题”每方面一至两个。

(2)学生就最有价值的问题分组展开讨论

实践表明,学生在提出和评出问题时也会涉及以下问题,下一步可引导学生研读以下问题中的部分或全部。:

人物: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据此,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浇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巳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但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由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提示: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情节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提示: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结尾通过苏艾之口揭示叶子是假的,从前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伏笔来?

提示:伏笔可从两方面看出——主观方面:贝尔曼“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啦。”客观方面:(1)“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的“不飘不动”。

环境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提示: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五、品尝艺术

结尾艺术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风格

欧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文章在交代主人公的居住环境时写道:“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帐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侯,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本来要说的是一些社会下层人士出于经济原因,只能租住这些转弯抹角、租金低廉的小胡同,而现在却说他们为了欣赏讨债商人空手而归的情景,幽默中带着无奈和忧伤。

文章写苏艾、琼珊联合租房时写道:“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的饭馆’里吃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原来是条件很差,对于吃穿住都没有什么讲究的年轻人,出于经济的考虑合租了这间房子,到了作者的笔下,似乎成了一种高雅者的主动追求,,让人羡慕。将无奈写成了有趣,将低俗写成了高雅,这样的正话反说,淡话了现实的残酷,突出了主观世界,突出了乐观精神。

在翁傅玉《爱的奉献》的旋律中写下小说的主题.

布置作业: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根据《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节,尝试为小说另写一个结尾。

(2)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在画叶子前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画下这幅绝世佳作的?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情景写下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