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8 03:40:02 收藏本文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

执教者: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 夏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

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三、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比赛。

(投影出示评判要求)

①音准 ②句读的停顿 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1、学生自由试读。

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

3、师作小结。

4、师生齐读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

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

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

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组讨论:

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

六、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情境再现(作业)

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

《三峡》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内在实质、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目前不少同学只局限于“考试”、把对古文的学习当成一项为了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学的任务。对古文的美少有感知……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学习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1)具有一定的文字组合能力及表达能力、创 ……此处隐藏25460个字……《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

二、基础知识

字词正音:

启碇(dìng)绛(jiàng)紫夔(kuí)州滟滪(yànyù)婀娜(ēnuó)

瑰(guī)丽对峙(zhì)草坂(bǎn)崆(kōng)岭澎湃(péngpài)

跋涉(báshè)秭(zǐ)归万仞(rèn)万壑(hè)汨(mì)罗

美髯(rán)停泊(bó)缥缈(piāomiǎo)婀娜(ēnuó)层峦叠嶂(zhàng)

词语释义:

1.瑰丽:异常美丽。

2.绛紫: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绛:大红色。

3.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5.对峙:相对而立。

6.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7.草坂:长满草的山坡。

8.怪诞:奇怪,古怪。

成语积累:

1、莽莽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密,郊野景色迷茫。

2、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3、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

4、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5、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6、森然耸立:茂密而高高地直立。

7、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蒸,升腾;蔚,聚集。

三、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

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

以“江津号”的航程(游踪)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五、文本研读:

1.分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一段。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在全篇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个字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兴奋、激动的心情。

2.分析第二部分:

大声自由朗读第二段,品味写景的文字,与同桌交流体会。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分析第三部分:

快速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把描写巫峡秀美的句子画出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写矗立的山和环绕的水相映成趣。

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坂、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草坂,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取东西

4.分析第四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课文为什么要引用那些神话传说、古人诗句及民谣?

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告诉我们: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六讨论:三峡的“雄伟”和“瑰丽”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3题)

作品写山势、水势、激流、险滩,处处突出“雄伟”二字;写云霞、浓雾、野草、传说,都是紧扣“瑰丽”二字来写,创造出雄浑奇美的境界。

六、写作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归纳: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体会修辞的效果。

(1)比喻: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有暗喻,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七、拓展阅读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三峡》(节选)进一步感受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加深对三峡的印象。

《《三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